孙嘉明:“微全球化”与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2-11-09

认识论中的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或者说从案例出发来得出一般概括;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或者说从定义出发来推导出结论。人们许多知识的形成和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对许多新生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个案或实例而来,也就是说从归纳法开始的。以往的实践中,用演绎的方法比较多,因此在认识上往往从原则或概念出发,而导致认识停留在浅层次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效果上则总是“事倍功半”。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例,人们也许都熟悉所谓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比如说: 1,建立以保护学生权益为出发点的规章制度;2,倡导培养学生的通识教育;3,重视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4,提倡教学相长的办学特色,等等(王彤 & 佟晓辉, Sept. 2011)。显然,这些理念或经验对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促进高教事业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然而这些经验是一般的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很难直接拿来。如何去学习和借鉴,笔者结合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以及十四年来的近距离观察美国的高等教育和亲身实践,认为通过“微全球化“的过程来获取感性认识,用归纳法来增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指导实践,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之路。


什么是“微全球化”

全球化研究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全球化的宏观研究也叫做“巨全球化研究”(macro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其研究主要在于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链以及跨国界的公司,体制和文化等现象为主。全球化的微观研究,亦称微全球化研究(micro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是基于以活动主体的人作为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的一种全球性视野,对诸如人们的跨国界流动,海外留学打工,跨国婚姻等等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也属于“人本全球化”(people-based globalization)范畴。

国内外对于全球化的研究早已有之,然而对于“微全球化”则并未引起人们足够地关注。柯林斯,R.(Collins, 1981)发表在《美国社会学》,第86卷第5期的题为“论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已经提到对于微观领域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重要的宏观体制变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基于连续地重复地微观情景之变化,伴随着那种人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认识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及其机制。所有宏观层面的变化,都可以看成是微观层面的经验汇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则是的微观情景的序列,而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在宏观层面所有序列的总和将构成所有可能的社会学数据。柯林斯的观点固然是方法论上的重要贡献,极具指导意义;从认识论角度而言,他的此番言论也符合归纳法的逻辑。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现象并不乏其人。Knorr Cetina,K.和 Bruegger,U. (2002) 也提到“全球微结构”(microstructure)的概念。“全球微结构体现在活动主体尽管在地理上有着遥远的距离,然而却相互关联着和互动着。Miriam Erez 和Efrat Gati (2004) 在其“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文化模式:从个人的微观层面到全球文化的宏观层面”一文中也提到社会文化变迁是从人们行为变化开始,从个人层面上讲,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进而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从而使得文化的宏观层面实体得以改观。Saskia Sassen (2007 p.193)进一步提到“微情景”(microsites)和“微交换”(microtransaction)的概念。她说那些全球化城市中的活动主体实际上并未活动于不切实际的“全球舞台”,而是生活在某种日常生活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互交往的“微空间”(microspaces)里。Jiaming Sun在《全球连接与地方转型:全球化的微观视野》一书中 (2007)提出了全球化的微观研究(micro perspective),并认为它关注于个人的全球连接,这种连接把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影响机制。这些提法形成了“微全球化”概念的雏型。这些研究方法的提出,都可以从认识论的推理上获得佐证。


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实践

以人为本的“微全球化”视野用于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则体现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强调的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的设想。“走出去”的战略思考和计划对于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周游世界,或参与到国际商贸活动中。仅海外留学的人数就达到约有190万之多。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个人类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跨越国界的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普遍联系的状态中,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全球化实践中。正如人们早已熟知的所谓在后工业社会或曰知识社会, 由于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媒体的广泛使用, 以及经济全球化,或者说“物本全球化”的推动,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再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即突破国家的界限, 形成了一种全球范围的交往, 使得各种文明、文化通过互动而进行频繁的传播。在这么个全球化的大画面中,聚焦到无数个人的跨越国界的社会互动的情景,不难察觉,这种“微全球化”现象就突显出来了。

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设想正符合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需要逐步扩展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及话语权的趋势。通过海量的学者和学生的跨国界交流,将提供更丰富和更广泛的人类文明的参照系,从而诱导人们的价值,态度,行为的改变,以及素质提高,并进而激发高等教育系统内涵式发展的机制。与此同时也将促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有利于世界各民族间增进了解和互动,求得共同发展。


对“走出去”战略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走出去”是一条可行的,理性的道路,它不仅能提升高教系统的整体素质,扩展教师和学生的全球性的视野,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同时也可以或能过以“走出去”来传播中华文明以及增强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辐射能力。这是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的战略和举措。对于“走出去”战略从以人为本的“微全球化”角度出发,可以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强化高教系统的“全球意识”教育

在高等学校开展“全球意识”教育是当务之急。世界各国的联系往来日益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全球意识”(global awareness)的教育。在美国许多州立大学专门设有负责全球事务的副校长(global initiative),开设有关全球化以及提升学生全球视野的系列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列入文理科学生必选课程。与此同时,这些学校还专门进行有关全球意识的校园抽样调查,以反映学生和教师队伍中全球意识的程度。要实现我国“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转变,强化“全球意识”的是一条必由之路。“全球意识”是每一个正在崛起大国的国民素养中的必备要素。尤其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年轻的学子而言,作为未来强国之路的必然担当者,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其全球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相当重要的工作。

2.、增强“全球社会化”体验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是基于代际传承文化的需要,受制于面对面或地域范围的交往互动。而当今的“人本全球化”实践中,实际上使得社会化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个人的全球社会化(global socialization)过程,使得个人参与更多的跨国活动,个人获得更多的全球联络,则更具有全球意识。常言道,“技术可以引进,人才可以引进,然而人的素质无法引进”,此番话不无道理。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以及在生活中的感悟与升华,也就是说从归纳法的认识方法出发,从这一角度看,“微全球化”正具其功能。因此,促进学生和学者的跨国交流与交换,体验“全球社会化”,将提高和优化高教系统的整体素质,也正是“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人的“全球社会化”本质上将是人类跨越地域界限,使全球文明广泛传播并传承的过程,也将是人的社会化的最高层次。

3、促进“全球连接”,参与跨国活动

“以人为本”的全球连接和跨国行动承载着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和物质活动的成果。随着人们“走出去”的实践,蕴涵着利用和发展起源地和目的地的社会和文化联系,并最终可能使这样的联系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甚至巨额经济利润。高等教育系统的“走出去”战略也最终将使高教系统本身得以优化并促进内涵式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微全球化”随之带来日益众多的全球连接(global connections),必将对本地以及所在地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益处,能产生一种双赢的效果。我国近十年来要世界各地建立的300多所“孔子学院”,在促进“以人为本”的全球连接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在这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可以开发。通过更多的参与跨国活动,从而掌握“全球话语权”,提升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形象。

4、“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相符相成的。坚持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实际上也包括了“请进来”的计划。吸收更多的处国留学生来我国,以及吸引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包括通过“引进人才”等项目,都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良好举措。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各地各层次的启动等都可以看成是“微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将最终改变高教系统的“微环境”,“微生态”,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创造条件。只有通过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等这些战略的实施,高教系统的重大转型以及由“人口大国”向“文化强国”的中华民族之梦才能最后实现。 

(本文作者是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