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下午3点,由国务学院党委主办的“国箴务实论坛——十八大理论系列讲座”第一讲于文科楼826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浦兴祖教授主讲,主题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战略”,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老师主持,学院师生党员总计5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主持人刘季平老师提出“国箴务实论坛——十八大理论系列讲座”的举办主旨是实现政治学习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一共将举行八讲。
浦兴祖教授主要从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理论、国内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及其相关观点、十八大关于“协商民主”的三点贡献、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若干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浦兴祖教授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作为概念和理论的“协商民主”首先由西方提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最早将“协商民主”作为学术概念提出。后经伯纳德•曼宁、乔舒亚•科恩的推动,协商民主开始由概念走向理论化。在罗尔斯、哈贝马斯出版了相关专著并自称为“协商民主论者”之后,协商民主理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成为西方政治学界的热点。
随后,浦兴祖教授介绍了国内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2004年前后中央编译局陈家刚教授首次在国内介绍“协商民主”理论。2006年中央5号文件根据江泽民同志1991的相关表述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后,有关“协商民主”的研究与讨论逐渐成为热点。其中涉及到: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否等同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人大“选举民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融的;“协商民主”能否取代人大“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是不是中国民主发展的重点等问题。
接着,浦兴祖教授分析了十八大报告对“协商民主”的三点贡献。第一,认可并使用了“协商民主”概念,又前置“社会主义”,显示出与西方“协商民主”有区分的中国式协商民主;第二,报告称“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问题广泛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意味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非单纯等同于人民政协,它适用于更加广泛的主体;第三,报告中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则指出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努力方向。
最后,浦兴祖教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四点思考。第一,从“协商民主”的内涵看,我国的协商民主也重视协商机制,但不一定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也不一定以此做出决策;第二,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背景与意图看,我国主要不是为了弥补“选举民主”“过犹不及”的缺陷,而是为了适应利益与民意多元化的趋势,希望通过协商民主更好地扩大公民的有序诉求与参与,以寻求共识;第三,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条件看,似应强调主体平等、过程公开、自由表达、允许辩论、尊重少数、理性思索、重视责任、服从共识等原则;第四,从推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效看,需注意防止协商民主走向形式化,演变为“协商官主”,及对人大民主构成冲击。浦兴祖教授最后强调,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民主,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治学习,我们都应充分重视“协商民主”。
整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在座师生均被浦兴祖教授慷慨激昂且有理有据的演讲所吸引,在浦兴祖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充满学术气息的政治学习,大家都表示获益匪浅。本院蒋昌健副教授、校团委耿昭华副书记等还简述了自己的学习感悟或提出问题与主讲人互动。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