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江苏省徐州市市长 朱民)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回到母校与大家交流。从母校走上社会,我先后在高校、企业、市县政府、省直机关工作过,辗转磨砺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代代努力,才能实现永业可继的辉煌梦想。今天,我希望通过展示我新服务的徐州市的变迁,来反映我们的追梦历程。
过去的徐州:历经沧桑 几度兴衰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从地理位置看,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古至今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朝代如何兴替,徐州始终保持着战略襟要的中轴地位。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南北的“咽喉”。这块土地演绎过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见证了英雄辈出、沧桑巨变的雄奇历程,也留下了丰厚凝重、延绵后世的不朽篇章。
(一)悠久厚重的历史。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明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位于邳州境内的大墩子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完整地保存了6000年前的古文化密码;建成史将近2600年,根据《春秋》记载,古彭城建城于公元前573年,比苏州阖闾城早59年,可以说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市。徐州是华夏九州之一,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位列其中,当时的徐州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大海以西、豫州以东一片广袤的自然区域。《尚书·禹贡》将天下九州分为九等,徐州土质上中,名列第二;徐州的贡赋中中,属第五等。
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现在的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从那时起徐州被称为彭城;大彭国前后存约800年,徐州市铜山区丘湾至今仍留有大彭国的社祭遗址。秦末,苛刑暴政,群雄蜂起,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刘邦生在丰县,发迹沛县,有“丰生沛养”之说,人称沛公,后击败项羽奠定大汉基业。由此三人,徐州被称为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又被称为“三故胜境”。从布衣皇帝刘邦开始,先后产生了九位徐州籍帝王,有西汉刘邦、东汉刘秀、蜀汉刘备,南朝刘裕、萧道成、萧衍,后梁朱温,南唐李昇,明朝朱元璋。因此,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千古文武风流地”的俗谚,又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徐州或为封国国都,或为刺史、都督、郡守、州牧、知州、知府、道台等军政衙门驻地,最多领三十六县,至少领四县,始终是地方政权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
(二)灿烂多元的文化。一国之历史,系一国之灵魂;一方之文化,系一方之精神。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
彭祖封地徐州,建立大彭国,雄立东方八百年,徐州文明繁盛了八百年,形成了独树一职的彭祖文化,这或许就是彭祖长寿八百的由来。彭祖文化的核心被称为彭祖“三术”:一是烹饪术,二是养生术,三是房中术。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名厨”,至今被尊为厨师行业的祖师爷,代表美食“雉羹”流传4000余年,至今依然是最受欢迎的舌尖精品,被列入中华名吃;彭祖养生学说没有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其摄养、吐纳、守静、导引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多有关于养生术的记载,精神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后世武学的形成也产生了发韧性地推动作用,被武术界尊为先师,徐州到现在还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可以讲,彭祖从饮食、运动到生育,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体系的基础。徐州尚存的彭祖宅、彭祖墓,和重修的彭园、彭祖祠、彭祖井等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彭祖文化景观。
有人说“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黄河文化、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徐州交汇,哺育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两汉文化的产生铺垫了地理温床。这一区域文化经过汉王朝的统理、演进、发扬,同时吸收、融汇各种文化精髓,形成了以汉朝文化为母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为内涵深厚、哲韵悠长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根基。今天使用的词汇中,汉族、汉语、汉学、汉人之所以称“汉”,其语源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朝四百年基业这一段灿烂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汉文化发祥地的徐州,可以说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州两汉物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其中尤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代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汉代三绝”的美名,集中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所有这些,都为徐州留下了浓厚的两汉文化印迹。
徐州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带,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俊才辈出、风雅沿习。孔子讲学多次途径彭城,在城东吕梁观水一叹,“逝者如斯夫”,成为万代警世通言。一代名医华佗、道教鼻祖张道陵、思想家刘安、历史文献家刘向,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南朝编著《世说新语》的刘义庆,唐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刘禹锡,写出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盛唐刘知几,都是徐州籍人士。在徐州度过了23个春秋的大诗人白居易,时任徐州太守的大文豪苏轼,也在徐州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而近代国画大师李可染、雕塑大师刘开渠、人民音乐家马可等,更为大风起处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三)多灾多难的城市。徐州的灾难主要产生于两大因素:一是兵祸,二是水灾。
说到兵祸,与徐州的地理位置及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有关。徐州“五省通衢”,有“北国锁钥、南国重镇”之称,历代欲统一天下者和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无不视之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德元帅评说:“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徐州本地有古谣谚语:“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据不完全统计,徐州四千多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共400多次,其中万人以上的就有260多次。这里是黄帝与蚩尤逐鹿中原的主战场,是楚汉相争的前沿地。三国时期,曹操战陶谦,刘备战吕布,袁术攻下邳,曹操破徐州,数年战事不断,“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就是对此最好的写照,“辕门射戟”、“白门楼斩吕布”、“关羽降汉不降曹”等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掌故。辛亥革命以后,张勋逆历史潮流而动,自徐州率领数千辫子军进京威逼解散国会,上演了12天的复辟帝制丑剧。抗日战争中,中日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战争的成功战例。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140万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可以说,在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徐州这片土地就没有间断过战争的刀光剑影和兵戈铮鸣!
说到水灾。先秦至北宋,以彭城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众水归淮,土地肥沃,是沿海经济带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但自12世纪中叶以后黄河从徐州夺泗入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改流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渤海,流经徐州市域757年,其间因决口和泛滥而引发洪涝灾害一百多次,该区域逐渐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盐碱化发育、中低产田广布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许多文化遗存也因此消失。上个世纪末,徐州市发现的“城下城”,就是因水灾淹没所致。
频发的战事和水灾严重地破坏了徐州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导致人口流徙、城市毁坏、社会混乱等,人民饱受其害,造成“所到之处,饿殍盈野,村落成墟”的惨状,成为旧时徐州由繁华走向没落的重要因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徐州历史,既是人文荟萃的创造史,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史,也是刀光剑影的争雄史,是大河横流的苦难史。历史是极为宝贵的教科书,它记载着辉煌与苦难,浓缩着经验和教训,也蕴含着对未来的启示。徐州人珍重历史,所以对现在更加珍惜,对未来更加期待!
现在的徐州:跨越发展 华丽转身
解放初的徐州饱经战火、百废待兴,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不足5000万元,城区仅有一条几千米长的柏油马路。就这样,古老而又年轻的徐州,在满怀梦想的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下,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徐州发展的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改革开放30年,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了78.5倍,自1990年起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抓住江苏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对接江苏沿海大开发、进入高铁时代等战略机遇,全力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开创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去年全市GDP401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6.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32位。在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的同时,城市面积大幅拓展,生态面貌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昔日落后的老徐州实现了华丽转身。
第一,徐州已经成为国务院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大约1.2亿,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连云港、宿迁、济宁、枣庄、商丘、淮北等20个地级市。在淮海经济区中,徐州既是地理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功能中心,城市和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既是唯一一个GDP突破四千亿、公共预算财政收入接近400亿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兼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的城市。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徐州市给予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即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为徐州在更高层次上规划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徐州城市辐射半径已超过150公里,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互动融合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对周边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第二,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据史料记载,秦朝时期徐州就有八条车马大道通往四周政治经济都会;元明清时每年经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北上粮船12000多艘,运量400万石。今天的徐州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化交通格局,交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作为铁路枢纽,主要是京沪、陇海两大干线铁路在此相交,特别是京沪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徐州与我国几大经济板块的时空距离,至北京、上海、西安三大经济中心城市只需2.5小时左右的车程,至南京、合肥、郑州、济南四个省会城市只需1小时左右的车程;作为公路枢纽,连霍、京福、京沪三条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线在此交汇;作为内河水运枢纽,京杭运河傍城而过,正在建设的京杭运河徐州亿吨大港将成为集物流、仓储、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徐州观音机场是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大型干线机场,已开通20多条内地航线和香港、台湾、泰国航线。
第三,徐州被列为江苏三大都市圈和四个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徐州的发展,将徐州和南京、苏州、无锡并列作为全省四个特大城市,进行重点规划建设。省“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徐州都市圈建设,发挥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徐州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的龙头和带动作用,推进沿东陇海线城镇带建设。去年省委、省政府又对徐州提出了“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的目标定位,对徐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寄予厚望。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徐州市区面积扩大到30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超400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近10倍;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和高铁站区建设全面展开,5个中等城市和30个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组团开发、衔接有序的城市格局,城市化率达56.7%,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第四,徐州是老工业基地和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徐州是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有将近130年的历史,建国初期有“百里煤海”之称。建国后国家在徐州布点建设煤炭、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工业,使徐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60年代中期徐州重工业占全省比重达到五分之一左右。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以链条延伸、层次提升、节能减排、集聚集约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煤盐化工等六大工业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规模过千亿,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五年来均增长70%以上。全市超百亿元企业达9家,徐工集团整体实力跻身全球同行业第5位,中能硅业多晶硅产量居世界第一,徐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和华东重要的新能源中心,荣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
第五,徐州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连年的战乱和多发的水患,致使徐州这块曾经植被茂密的土地满目疮痍,解放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乾隆皇帝曾形容徐州的自然环境是“穷山恶水”。1952年毛泽东登上云龙山,极目四望而心生感慨,号召徐州“发动群众,上山造林”。为弥补生态欠账、还古彭徐州一方蓝天碧水,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化造林等生态工程,立足标本兼治、实施铁腕治污,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1.9%,连续十余年位居江苏省第一;主城区内72座石质荒山全部按生态风景林标准完成森林植被恢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3%,空气质量良好率90%以上,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达到76%。2011年、2012年徐州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从昔日煤城、重污染地区转变为山水相依、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
几十年的不懈奋斗,让徐州这座城市跃然腾飞,让每一个见证这历史巨变的人刻骨铭心。走进现在的徐州,处处能够感受到勃勃生机,处处能够感受徐州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对徐州的明天充满憧憬!
将来的徐州:全面振兴 重铸辉煌
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而明确的目标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前景和路径。对于徐州而言,我们的目标定位就是加快打造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包括产业、交通、商贸物流信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把徐州建设成为辐射整个淮海经济区的投资福地、创业高地、旅游胜地、宜居宝地,实现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成就梦想,赢得未来,要抢抓机遇、勇于创新,要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更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成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前,徐州实现跨越发展仍有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一,跨入高铁时代的机遇。高铁对于城市发展有直接的推进作用,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国外城市作为例证。一是提升沿线城市发展水平。较为典型的是日本名古屋。名古屋位于东京和古都京都之间,有“中京”之称,是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之一。新干线建成后,东京与名古屋只有2小时的行程,名古屋迅速发展为日本制造业中心,港口吞吐量跃居日本第一位。二是推进城市功能转型。较为典型的是法国里尔市。里尔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位于伦敦、巴黎、布鲁塞尔3大首都城市构成的几何中心,随着欧洲之星高速铁路的建成,里尔也围绕高铁站建成了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欧洲办公大厦、银行大楼和大型商业中心,进一步密切了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成功实现由工业城市向欧洲文化首都和时尚里尔的转型。三是促进招商引资。比如韩国高铁的开通,使车站所在城市和地区迅速成为新的交通、产业和商业中心,形成“KTX经济特区”。全罗北道益山市工业园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高铁开通后一年内,总投资1068亿韩元的22家企业先后迁入园区,产生了可观的拉动经济和扩大就业效应。
我们可以从2020年全国高铁规划图上看到,徐州枢纽站是我国高铁网络体系中“四纵四横”交通主骨架的重要交汇点,承担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任务,是为数不多的地级交通枢纽城市。特别是随着郑徐客运专线建设的加快推进,与京沪高铁交汇后,徐州又将成为重要的高铁枢纽所在地,大大缩短了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及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其“蝴蝶效应”将对徐州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仅指众多的劳动力,也包括如何将这些劳动力转化为支撑产业发展的资源。人口作为资源与“包袱”之间的转换关键就在于教育,如果庞大的人口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培训就会成为“包袱”,反之则会打造一支人数众多的产业大军。徐州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市,常住人口达到990万人,其中18—60岁的人口达到635万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有了这些劳动力资源,接下来是要建立一套层次多元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使劳动力资源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徐州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好的。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12所,独立科研院所31家,近20万在校大学生,高校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在江苏仅次于南京。徐州是重要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基地和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拥有高中级职业技术院校40余所,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近900家,每年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30余万人。在此基础上,我市近年来又建成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海外科技人才创业基地等一批载体,为高端人才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正是因为构建了这样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徐州可以大量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用工需求。在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普遍短缺、用工成本逐步上涨的情况下,徐州的人力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
第三,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第一次对城市宜居性提出了质疑和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宜居性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理解,宜居城市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绿色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我们总计投入200多亿元,大力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改造,重点实施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吕梁山风景区等精品园林工程,全市300亩以上的大型园林达到20个,市民出行300-500米就可以步入休闲绿地。精品园林的秀丽融合徐州自然风光的豁然大气,使城市生态凸显了“北雄南秀”独特风格,许多来徐客人都为徐州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感到震撼。二是较低的商务成本。得益于交通往来方便快捷,徐州物流运输体系较为发达,加之房价物价适中,商务成本优势较为明显。三是完善的社会服务。徐州三级医院达到13家,其中3家入选2011年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100强,是全国入选最多的四个城市之一;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786所,教育质量逐年提高;音乐厅、艺术馆等重点文化设施齐全,可以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艺术需求。四是良好的治安环境。徐州是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具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环境,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第四,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将向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地区集聚。优化政务环境已成为各地吸引人才、吸纳资本,从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徐州从打造全国一流的政务环境入手,在强力提升效率效能的同时,统筹推进综合环境的改善。首先,深化政务公开。我们在全国首家开通县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系统,3032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公开,实现了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晒权力”活动,组织涉及民生的50家行政执法、公共服务部门257名处长“晒职权”,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其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应进必进、充分授权、限时办结,实行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审批,并大力削减审批环节。到去年底,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消减幅度达39%,中心窗口审批率达到93%,现场办结率达91%,已经成为江苏审批时限最短的城市之一。再次,深化“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重点解决造成群众办事难的各类障碍问题,全市共设立400个群众办事协办中心、2100个协办岗位,排查清除办事障碍850项,优化再造服务流程85个,市民办事满意度达95%,《人民日报》和《焦点访谈》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第四,深度拓展“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功能。积极整合行政资源,并吸纳直接服务民生的企业成为上线成员单位,主动拓展延时、预约、上门等便民服务,加快推进政府服务由行政审批向社会服务领域延伸,打造立体联动的服务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徐州政务环境明显改善,相继荣获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十大高效政府等信誉品牌。
综合以上优势和条件,应该说,徐州进入了可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持“四化同步”,突出发展转型,加快建设徐州人民的梦想家园。
一是大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有实力才能有魅力。没有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城市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就缺乏有力的支撑。对徐州这样一个后发地区来讲,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争先进位的意识,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标领先、结构指标提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到2016年力争经济总量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25名,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发达地区行列。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老工业基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徐州面临比其他城市更重的压力。我们将紧紧围绕调高、调优、调轻、调新产业结构的工作目标,主动把宏观经济形势的倒逼压力转化为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动力,强力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到2016年,六大工业产业和五大服务业产业规模全部过千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
三是高水平建设美好城乡。坚持优化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加快建设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每年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城建项目,近期重点推进高架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乡一体化的全过程,大力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三大行动计划,进一步彰显徐州楚韵汉风、北雄南秀的城市特质,努力使徐州的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管理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四是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等内容,首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我们已经制定了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最具创新性的就是鼓励各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在徐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我市相继出台了20多项配套文件,在税费减免、创业基地建设、贷款担保与贴息、房租补贴、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我们力求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为加快形成创新型城市积聚人才、奠定基础。
各位校友,徐州的昨天历经沧桑,徐州的今天生机勃勃,徐州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辉煌。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将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以一个更加美好的徐州映托起美丽的中国梦!我们热切期望能进一步加强与母校的合作,使徐州成为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撒播科教人文种子的一个基地,也诚挚欢迎大家来徐州创业,把你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睿智挥洒在徐州这片热土上!
最后,再次感谢母校的精心安排。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