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流动科研队伍建设出“实招”?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 逐步实现流动科研人员协同管理

作者:李莹 胡灵雨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3-06-14

新闻中心讯 我校流动科研队伍建设将出“实招”,受益对象涉及博士后、研究助理和访问学者三支队伍。这是从6月5日的博士后工作会议上传来的消息。会议透露,6月起,《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流动科研人员聘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将正式实施,伴随执行的还有《关于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的暂行规定》。


总量调控、按需设岗、大力推进流动科研队伍建设

按照《办法》规定,流动科研人员包括各院系和课题组依托流动站(工作站)招收的校自筹博士后、重要科研项目聘用的项目研究助理,以及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聘请的访问学者三类。

“流动科研人员是大学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人事处副处长许晓茵表示,“我校要跻身世界同类型大学前列,在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包括流动科研人员在内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这次《办法》出台,从全校人员结构上突出了流动科研队伍的概念。在我校正在规划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流动科研队伍将与教学科研、专职思政、党政管理、技术支撑、工勤保障这五支队伍并列。”

据介绍,流动科研人员已经成为我校科研创新的生力军。例如,2013年,我校有4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一般项目获批立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有13个项目负责人是博士后,比例近三分之一。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学,我校流动科研队伍规模偏小。2012年,我校招收各类博士后336人,平均8个老师才配一个博士后;全校有博士学位的项目研究助理仅24人、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129人。在薪酬待遇方面,目前博士后和项目研究助理的待遇也偏低,访问学者的支持则未成体系。

“我们必须有实招。中期的目标是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创新、能进能出的流动科研队伍。”许晓茵强调,“当务之急,是提高流动科研人员质量同时,迅速扭转科研队伍体量不足的困境。” 据了解,学校初步计划至2015年,流动科研人员规模达到校自筹博士后400人、项目研究助理300人、访问学者300人,有效增加全校的人力资源储备。


统一标准、合理浮动,切实保障流动科研人员待遇

《办法》对流动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例如,校自筹博士后的日常经费将从过去的两年十万翻倍至两年二十万;校自筹博士后和项目研究助理的薪酬指导标准将向新进青年教师靠拢,并享受与青年教师同等的租住周转性公寓及公租房待遇;同时,各院系和课题组可按科研工作情况合理浮动其岗位绩效;对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和项目研究助理,给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和参与专任教学科研等岗位公开竞聘的机会。学校将按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杰出访问学者三种类型资助海内外高端人才来校访问交流,等等。

“学校会始终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许晓茵表示,“对博士后和项目研究助理,将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以创新性科研能力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访问学者,将坚持指导与合作相结合,着重发挥访问学者学术专长,规范访问期间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切实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分类统筹、院系分摊,逐步实现流动科研人员协同管理

《办法》对引导各类科研经费合理用于流动科研人员开支作了科学规范。学校将对利用国家和上海市博士后专项拨款、自主科研业务费、“985”和“211”等专项经费及其他经费,在预算中统筹安排部分校自筹博士后费用;在“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基金”基础上设立校访问学者计划基金。各院系和课题组将共同分担流动科研人员费用。

“学校强调顶层设计。既要提高岗位设置精细化程度,又要打通成本分担方式、岗位聘用程序和人员考核管理等各个环节。”许晓茵介绍,“依托项目,不仅是现代大学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通用模式,也是深化我校流动科研队伍改革的内在要求。对于项目制流动科研人员聘用管理,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科研人员管理的共通做法,搭建三类流动科研人员‘协同’管理的平台。”许晓茵表示。在《办法》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谁设岗谁出资”的原则,协同成本分担方式;按照“谁出资谁聘用”的原则,协同岗位聘任程序;按照“谁聘用谁管理”的原则,协同人员考核管理。

“最终检验《办法》的成效,主要有三方面。”许晓茵总结到,一是流动科研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科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实现储备;二是院系和课题组积极性得到调动,各类科研经费合理用于人员开支;三是流动科研队伍迅速壮大,学术生产力明显提高。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