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进行开放式研讨 一线青年教师建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宋婷婷摄影: 视频: 来源:《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第959期发布时间:2013-06-20

6月15日,我校首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进行开放式研讨。参加研修班学习期间,除参加“教学创新与学习转型”研讨会、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探析”、“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等讲座与研讨外,40位研修班学员还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围绕填鸭式教学、全英语课程、课程互动、研讨型课程等主题展开问卷调查以及师生访谈,并将调研结果形成报告加以研讨,在这种开放式讨论与互动中交流教学研究体会,分享学习经验。

减少填鸭式教学倡导互动式教学

第一组学员主要采取访谈形式开展调研,共访谈了来自我校文、理、医各学科的20名教师和20名学生。

访谈中,学员们发现访谈对象对于“填鸭式教学”的认知不完全一致。部分访谈对象从教学活动的本质上理解“填鸭式教学”,更多的访谈对象则从教学活动的形式上理解这一概念。从教学本质出发,访谈对象认为,凡是不鼓励学生理解吸收并质疑挑战既有知识的,都属于“填鸭式教学”。从教学形式出发理解的访谈对象则倾向于认为,凡是不能和学生互动,教师只管讲而学生只管听的单方向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学”。

学员们结合调研结果讨论后发现,本质上的“填鸭式教学”和形式上的“填鸭式教学”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大多以“没有互动”的形式出现,但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存在有互动的“填鸭式教学”和无互动的“启发式教学”。

调研中,多数受访学生表示,自己修读的课程中至少有一半属于“填鸭式教学”。对于“填鸭式教学”的专业课,学生们大多会强迫自己学习,而对非专业课则更多地选择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这与受访教师的观察高度一致:“填鸭式教学”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玩手机、玩ipad、睡觉、聊天。

教学效果方面,师生评估则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受访者认为“填鸭式教学”效果很差,另一部分受访者则认为教学效果因人而异,自制力较强且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的学生大多会认真记笔记,虽然不能有效展开批判性思考,但至少可以较扎实地记忆和接受一些基础知识与概念。

“填鸭式教学”下,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追求高绩点,为此往往会采取应试行为,希望考试内容与平时作业尽可能相似。许多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的应试法宝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看书、考前猛突击。这种情况与受访教师的观察也高度一致。

学员们认为,学生的上述应试行为与考试方式有很大关联,如果考试方式能更灵活多变,可能结果就会不同。正如一位受访教师所说:“学生的应试行为是教师授课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反馈,只有真正摆脱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将学生从疲于奔命的复习中解脱出来。”

在调研基础上,学员们进一步思考“填鸭式教学”难以革除的原因,认为“填鸭式教学”之所以普遍存在,固然与社会宏观环境有关,但直接原因在于大学微观环境。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考评体制重科研轻教学,“填鸭式教学”成本较低,教师能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前已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进入大学后为追求高绩点以便评优评奖,更倾向于能轻松拿高分的课程,而对课程质量高低并不在意,因此对“填鸭式教学”课程的容忍度很高。

据此,学员们提出减少“填鸭式教学”的几点建议。其一,转变观念,倡导“启发式教学”,避免“互动的填鸭式教学”。其二,教师不妨将上大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自选主题独立思考,评定成绩时结合完成报告的投入程度、参与讨论的程度等综合给分。其三,学生评优时不单纯考虑绩点,改为设置底线,注重综合素质。其四,在教师中不倡导以点名保证课堂出勤率,改期末评教为期中期末等多次评教。

课程互动有难度更需师生共同推进

第三组学员围绕课程互动,对文理医不同学科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互动的频率、重要性与难度、互动态度、学生参与或不参与互动的原因、互动效果等。

调研中,学员们发现,参与调研的教师均认为在专业课课堂上使用互动非常重要,设计互动的目的上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了解学生的观念想法和检查学生的知识习得。60%以上的教师表示自己会为了讨论专门花精力进行资料准备和互动,学生讨论时自己会参与其中,自己会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或给出讨论反馈。对于教师参与讨论、给出讨论反馈,学生们也表现出非常高的认同度。

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文科教师在专业课课堂上经常使用互动,理科和医科教师的使用情况一般。文科老师最常在讲解中穿插安排互动活动,理科和医科教师则更倾向于在讲解中穿插安排和在课后课间进行互动活动,专设互动课的形式文、理、医科教师均使用得较少。在借助网络与学生互动方面,文、理、医科教师都表示经常互动,其中文科教师的使用频次高于理科和医科教师。在常用互动形式方面,课堂小测验、提问和答疑依次为文科教师和医科教师最常使用的三种互动形式,理科教师最常使用的三种互动形式则依次为作业反馈、提问和课堂小测验。

根据调研结果,文、理、医科学生对于在专业课课堂上使用互动的比例期望值均在25%以上,但实际体验到的互动比例均未达到,其中文科为21%,理科和医科更低一些。学生对于互动重要性的选择也与教师存在一定差异,选择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只占53%,喜欢互动、也想参与却由于害羞或不想出风头而很少参与互动的学生达51%。选择互动的学生中超过一半认为,互动有助于理解知识和学会独立思考,互动能够活跃气氛,互动中学生能够成为教学中心、能够与教师共同建构知识。互动效果不好、专业学习无需互动、互动太占时间、互动不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互动对学习的实际帮助不大等是学生不选择互动的主要原因。

调研中,许多学生都表示,虽然教师的互动引导能力较好,但课堂互动的实际效果一般。为此,学员们比较了不同学科互动难度的程度。结果显示,医科教师认为互动难度最大,理科学生认为互动难度最大。学员们还分析了导致互动难度的一些原因,例如选课学生人数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学生不喜欢或不习惯互动,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教师设计、准备互动的时间精力有限,课堂讨论的时间控制、节奏把握、主题选取、方向偏差不易掌握等。

全英语课程有必要更有挑战

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近年来着力于培养高质量、和国际接轨的人才,有相当比例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国外高校也向我校派出交换学生,全英语课程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基于此,第二组学员主要针对全校各院系开设全英语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学员们发现学校很多院系都开设有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英语课程,但总体比例非常小(估计占5-10%)。全英语课程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采用国外教材作为全部或部分教材,上课时基本能做到全英语,对重要术语偶尔提示中文意思。也有些院系由于实际情况,没有开设全英语课程,比如体教部由于缺乏能用英语教学的师资,目前已选派优秀教师前往国外交流,准备开设全英语课程。

结合调研结果,学员们总结了当前开设全英语课程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就教师而言,目前采用全英语授课的教师大多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本身就是外教,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教师来说语言方面确实存在挑战,备课非常花时间,不仅要阅读英文原版专著,还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有受访教师就表示,准备一门两学时的全英语课,每次需要花一天到半周时间。访谈中也有多位老师表示,全英语课程只适合作为高年级专业选修课,而不适合作为面向本科生的基础课。

就学生而言,很多受访学生认为全英语课程难度大,花的精力更多,成绩却受限于A 档成绩不能超过30%而不一定理想,因此选课积极性不高,还存在中途退课现象。此外,虽然现在的学生英文水平较以高,但在课堂上仍不习惯或不好意思用英文提问和讨论,缺乏课堂互动。调研中学员们也发现,由于选课学生水平层次不齐,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出于整体教学效果考虑,教师不得不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

此外,教材的获得也是个问题。国外原版教材价格偏高,有的教师只能用教学经费购买几本,学生几人合用一本,学期结束后再收回重复使用;有的教师影印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供学生使用;有版权保护的音像资料等的获得则更为困难。

研讨型课程应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

近三年,我校开设了115门研讨型课程(下称研讨课),修读人数达13000余人次,通识教育修读计划则要求每个本科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至少一门研讨课。然而,何为研讨课、如何上好研讨课、如何让研讨课更为有效,一直是萦绕在一线教师心头的疑问。为此,第四组学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在相关院系进行了实地调查,试图探讨研讨课在不同专业的可接受程度,以期对更有效地推广研讨课有所裨益。

从调研结果看,研讨课引发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研讨课”是否等同于“讨论课”?

调研中,很多同学甚至有老师对于“什么是研讨课”心存疑惑。学员们认为,研讨课应有别于讲授型课程,更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最终结论。研讨课要达到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充分交流彼此的看法,最后能否达成共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研讨过程中大家不断修正原有看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研讨课应是“讨论为体,探究为魂”,如果缺乏探究真理、追求真知的精神,那么研讨课只能上成点缀讲授型课程的讨论课。

二,哪类课程适合作为研讨课?

研讨课培养的是学生高层次的思辨能力,即逻辑思维、有效推理、论据评价能力,而非单纯获取知识。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同意专业课、尤其是高年级专业课适合研讨课,而对基础课、通识课是否开设研讨课则莫衷一是。对此,学员们认为,研讨课的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专业领域中的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探讨与交流,通过思想观点的交流与碰撞,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高阶思维与成熟的认知,具体知识的掌握倒在其次。如果学生无法体会到这一层次,就很可能对在通识课或基础课中开设研讨课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三,研讨课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调研中,有学生认为研讨课适合性格外向、喜爱发言的同学,也有老师也认为研讨课适合“有志于专业研究”的同学。现实中有些学生确实性格内向,易造成冷场,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学员们建议,在组织研讨课过程中,教师应将班级人数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让学生参与讨论选题,讨论中扮演好“领头羊”角色,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此外,调研结果显示,有些同学不愿意上研讨课是因为没有掌握研讨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此,学员们建议将研讨某些主题与学习某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相结合。这样,不仅学生知道如何着手做一个研讨题
目,教师也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思辨而非调动学生积极性上。

四,如何在学校课程层面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研讨型课程?

与其他课程相比,研讨型课程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精力,所以这类课程的课时和给分应酌情考虑,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也需明细。学员们呼吁,师生们应认识到研讨课是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教师应尽力让学生领会到更高层次的学习。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