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陈恕行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理论和应用,这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谈及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原因,陈恕行说:“我对数学兴趣很大,可以说研究数学是我的一项爱好。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是理论与应用紧密联系,偏微分方程主要是解未知函数,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偏微分方程理论又有很多应用,这些都非常吸引我。”
攻关科研永不止步
陈恕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超音速绕流问题的数理研究,其研究对三维尖前沿机翼与尖头锥体的超音速绕流问题的附体激波解的存在性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在解决Courant-Friedrichs提出的难题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理论”项目于2005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唯一完成人)。此前,他与谷先生等合作的研究成果“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已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激波反射问题是陈恕行着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他开创了对激波反射中最困难的“马赫反射”的分析研究。此前,也有研究者运用代数方程理论对“马赫反射”进行分析,但陈恕行认为,在运动过程中激波反射涉及诸多可变因子,应借助偏微分方程理论对“马赫反射”的稳定性进行探讨。他在国际上首先运用偏微分方程开展相关研究,在关于拟线性对称双曲组初边值问题理论的研究中最早证明了拟线性对称双曲组在具特征边界的边值问题局部解的存在性,并应用于流体力学方程组,为刻画具特征边界的边值问题解的正则性提出了原创性思想。相关论文于2008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J.AMS》上,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较高评价。
2010年8月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陈恕行因在偏微方程方面的优秀研究而被邀请进行45分钟的现场报告。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人是由国际数学联盟指定若干世界著名数学家组成的程序委员会,根据数学科学国际前沿工作中的重大成果与进展来确定的,获邀学者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很高声誉。谈起这次与会经历,陈恕行感慨良多,“这次国际大会,中国有7名学者受邀,其中1人应邀做1小时报告,6人做45分钟报告,与过去相比,这些数字表明了中国数学的学术水平正在不断进步。”他话锋一转,“但是二十个1小时报告人中,中国占一个名额,一百多个45分钟报告人中,中国占6个名额,这说明我们在数学方面的学术成果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在陈恕行眼中,过去的中国数学界就像一个锐角三角形,拔尖的人有,但是基础不够扎实;而现在,我们的学术队伍更像一个钝角三角形,搞基础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这是好事,但要想成为真正的数学强国,除了数量更需要有质量的保障。
恩师言行影响至深
陈恕行的授业恩师是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院士。1962年,陈恕行通过考试,成为谷先生的研究生。此后五十年,陈恕行得到谷先生的很多教诲,其研究题材的选取也深受谷先生影响。“谷先生话不多,但治学非常严谨,对学生也关怀备至。”恩师的点滴言行在陈恕行心中扎下了根。
在陈恕行眼里,谷先生从事数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对此,陈恕行在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时也深有体会,“做数学研究一定要问自己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从数学理论本身延伸出来的问题,还是以数学理论为背景的应用问题,都要比较有深度,这样才能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永远可以解决较大问题中的一部分问题。做数学研究一定要站得高,不是说为了发表什么东西才做研究,而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我所做的研究从数学研究发展上来说,就只是做了很小的一点事情。这一点上,谷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上世纪60年代他在超音速方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吸引我从事相关研究,他自己也在相关领域做了大量开路先锋的工作,为后辈开展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谷先生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对陈恕行的影响也很大,有两件小事令陈恕行至今记忆犹新。1988年1月,谷先生到美国纽约访问。下飞机后他略作安顿,和学生们稍事寒暄后,便马上开始工作,对自己在旅途中思考问题时的一些想法加以梳理。“谷先生工作非常忙,时间也非常紧,他不光是抓紧时间,他的脑子随时随地在思考。”2009年,陈恕行去华东医院探访谷先生。80多岁高龄的谷先生躺在病床上仍坚持做研究,和陈恕行探讨学术问题,还让陈恕行帮他找资料。“谷先生对科学热切追求的精神,对我是非常深刻的教育。”
教书育人孜孜不倦
在跟随谷先生学习的日子里,陈恕行不仅在研究方向上得到了谷先生的指点,更亲身领受着谷先生为师、为学、为人的动人精神。待到陈恕行自己为师,他同样以一种不倦、严谨的精神教育感染着后辈学子。
陈恕行年逾花甲时仍坚持给本科生开课,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对于自己的研究生,更是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给学生留下了“严师慈父”的形象。“数学学院一直以来都有‘研究讨论班’的传统,学生需要在讨论班上作报告,”陈恕行的学生石伟说,“老师希望我们把基础打扎实,脚踏实地地做学问。”
陈恕行除了要求学生夯实基础外,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我现在带的几个学生都很用功,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这个欠缺其实就是我们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本着“提高学生研究意识”的原则,陈恕行在督导学生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寻找理论创新点,旨在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研究素养的数学人才。
学习上的严格督导并不影响陈恕行在学生心中的亲切形象。“以前有位师兄申请住宿时遇到了问题,是陈老师出面协调解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研究,陈老师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完备的研究条件……”听闻也好,亲历也好,石伟回忆起这一桩桩“爱举”,语气中尽是对恩师的敬慕与爱戴。听到关于这些“爱举”的转述,陈恕行只是爽朗一笑:“其实都是些小事,以前没网络、电话的时候,我还常常去学生宿舍找他们,谈谈学习,拉拉家常。现在联系方便了,跟学生更能常常见面。他们若是遇上了困难,作为导师自然要尽力相帮。”
学生眼中的陈恕行是勤奋的——他年逾花甲仍不倦于理论研究;学生眼中的陈恕行是严谨的——他用大半生的时间来求证真理;学生眼中的陈恕行是亲切的——他为师为人以爱先行。这些褒扬在陈恕行那里统统化为一笑:教师天职,何言甘苦?
科研贵在持之以恒
当被问及今后的科研打算时,陈恕行坦言:“这个问题还没有想得很透,我只是在科学的道路上行走,仍然处于攀登的历程中,今后应该会继续攀登。对于数学研究,我有两点想法,一是做数学研究要站得高、看得远;二是做科学研究要持之以恒,不能遇到一些困难就停下脚步。也许科研工作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危险之处,特别是数学研究,似乎写写算算就行了,但实际上数学研究也会遇到许多特别艰苦的事。因为数学研究特别讲究逻辑,只要其中一环出了差错,那整个推理过程就全错了。好比你已经完成了99%,但还有1%没有跨过去,那就没用。即使这1%只是很小的一步,但因为没有跨过去,整个研究就拿不出成果,这1%实际上就变成了99%的困难。”
多年的研究工作中,陈恕行也时常遇到这种“1%”的困难,“有时候我也为此苦恼,想不通的时候就先搁置一下,看看别的文献,试试新的工具,换换研究思路,过一段时间再去想。在问题的某个部分多试几次,有时候就想通了,想通了就能往前走一点。做数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特别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要不畏艰险地在崎岖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