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宽阔的通往江河的水道,哪里就会有工厂。”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谈及苏州河航运的历史变迁与上海城市发展关系时说。工厂之后,紧接着而来的便是繁华的城市。尽管人们对于上海母亲河的所属一直争论不休,但无可否认的是,苏州河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输送了充足的养分。近代之前,吴淞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水利方面,是太湖的重要泄水通道。而开埠后,其航运职能后来居上,令苏州河的地位日趋持重。作为上海境内最重要的水道之一,租界与华界通过疏浚河道、建设码头、开辟航线将苏州河逐渐纳入内河港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城市建设发展。
东方早报:开埠前后,苏州河的地位有何变化?
戴鞍钢:开埠前,尽管上海处在江南水网地带,但是航运没什么发展,一直是作为从属于苏州的外港发挥作用的,长江和运河才是主要渠道。开埠后,租界当局开始将航运触角伸向内河水道,《马关条约》准许外国船只“从上海驶进吴淞口及运河以及苏州府、杭州府”,1898年颁布《内港行船章程》,扩大了通航范围,使苏州河真正发展起来。后来又以上海为重点,开设了专营内河航线的外国轮船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渐渐形成内河港区,苏州河也被纳入其中。众多顺长江东下的商船不再奔赴苏州,而是直接来到上海。
东方早报:原先在苏州河上行驶的船都是木帆船,什么时候开始被“小火轮”替代的?
戴鞍钢:大概在19世纪末,一方面清政府开禁了,一方面内河轮运的勃兴是和民族资本船舶修造业发展有关的。因为小火轮用蒸汽,载货载客量大,速度快,需求很大,另一方面这种小吨位轮船的制造周期和技术要求比较符合民族资本的船舶修造水平,所以机器厂制造小火轮盛行一时。比较出名的在苏州河老港内有公茂、史恒茂、大昌、广德昌等几家,大多开在铁大桥下堍(今河南路桥北堍)。还有一边造船,一边经营内河轮运业务的,比如苏州河旁边的公茂机器厂,自设老公茂航运局,经营上海、无锡、苏州洞庭山、常熟等地方的客货运输业务。
东方早报:当时苏州河有哪些航线,河上往来的景象如何?
戴鞍钢:那个时候苏州河上非常热闹,有货船、客船、兼运客货的,航班有到苏州、杭州、无锡、湖州、常熟、昆山、平湖的,很多固定航班,也有开往朱家角的短途航班。比如,从上海往杭州的旅程大概需要24小时,乘坐的船俗称“列船”,就是由小火轮拖带五六艘各种不同的小船。下午6点从苏州河码头出发,经过外白渡桥到黄浦江,由嘉兴进入大运河到杭州。一路上可以看见大船满载木材顺流而下前往上海,小船沿途揽装洋杂百货往返各地。最繁忙的是上海至苏州航线,每天四五只。《申报》以前记述过苏州河口以西轮船运输的场景,说“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据统计,1897年沪苏杭之间乘坐轮船往来者已超过20万人次。
东方早报:苏州河航运发达对河畔的城区发展有没有什么影响?
戴鞍钢:当然有,比方说闸北。上海开埠前,商业活动都在县城,苏州河旁边基本没有市集,不能吸引商船停靠。从苏州、杭州来的内河船大多从南线的松江、七宝或闵行到上海。清朝康熙年间,在今天福建路桥的附近建了一座水闸叫“老闸”,后来又在新闸路桥附近建“新闸”,从两闸旁边开始渐渐有市集。上海开埠后,进出苏州河的船只多了,新闸、老闸之间商业活动也多了。内河船开过来主要停泊在新闸,就带动旁边铁铺繁荣起来了。闸北原来指老闸以北,老闸被纳入租界后,就指新闸以北。1900年地方绅商受租界扩张的刺激,成立“闸北工程总局”,在新闸对岸的苏州河北架桥修路,兴商聚市,闸北就此发展起来,又反过来推动航运的发展。再比如说,曹家渡以前荒僻人少,水路开通后,很多富商在这里投资建厂,蚕丝厂、面粉厂规模最大,还有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后来被纳为上海城区的一部分,潭子湾也是如此。应该说哪里有宽阔的通往江河的水道,哪里就会有工厂。
东方早报:当时的苏州河由谁管理?如何解决疏浚问题以保障通航?
戴鞍钢:进入上海城区的苏州河大体上是租界与华界的界河,租界设立了浚浦局负责河道疏浚,但是相比之下,租界当局更重视事关上海港盛衰的黄浦江的管理和疏浚,甚至还列入1901年《辛丑条约》的附约。后来华界也成立了吴淞江水利协会,到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设立了专门的港务局。早期行走苏州河的多是小吨位的内河轮船或木帆船,河道疏浚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清政府地方官员在19世纪90年代初,曾主持较大规模的苏州河下游的疏浚工程,花费数十万银两,动用数千余人筑坝排水,手挖肩挑,清除河底的淤泥。这次疏浚为该河段日后靠泊内河轮船提供了有利条件。到后期工业化后,苏州河上船越来越多、垃圾多、泥沙淤积,加上管理并不十分有力,苏州河的秩序和通航效率慢慢变差了,甚至航道一度瘫痪。这些问题只有交给后来的新政府来解决了。
东方早报:如今苏州河在上海交通运输网络中的作用如何?
戴鞍钢:现在苏州河自北新泾以下的河道,除了借助水闸防汛排涝外,主要供人们坐船观赏两岸的美景;但北新泾以上的河道,仍在上海的交通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运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