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第十三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系统内科学基础,主要是高血压以及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理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作用、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和细胞治疗。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被引用3000余次。
受哥哥影响走上学医之路
邹教授上初中时,经常去在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医学院)上学的哥哥处“玩”,慢慢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高考志愿填全是医学院,被北京医学院录取。1984年大学毕业后,邹教授在青岛医学院心内科临床工作了6年半。1993年到东京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从1997年4月至2004年8月,邹教授先后在东京大学和千叶大学做博士后和研究员。受惠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人才引进计划,于2004年9月回国任教。2005年1月任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2010年5 月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5月成为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985创新平台工程”生物医学研究院PI。现为美国心脏协会Fellow(FAHA)、日本循环器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并担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还于2000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了日本心不全学会优秀青年研究奖和日本高血压学会优秀论文奖。
精英之路
邹教授认为国内的科研环境还不错,只是会议、人际交往较多。国内外科研在软件层面差异也让邹教授深有感触“:实验需要某个药物或者工具,在国外有专人负责这些需求的统计和供给,可以很快获得。但国内有的实验药物需要等一个月左右,国外的药物甚至要等到两个月左右。耽误了实验的进程,甚至使项目搁置了。”
这届“上海科技精英”的评选,邹教授从101名申请者中胜出。他说:“我在医院工作,但又结合临床专注于基础研究。另外在国际合作方面做得比较好,2011年还获得上海市国际合作奖。”“这个荣誉是一个鞭策、鼓励。基础研究非常难和枯燥,做出突破比较困难。”
要克服基础研究的难和枯燥,就只有勤奋和专注了。邹教授非常忙碌。以记者采访这一天的经历为例:大约11时许,记者赶到明德楼603办公室时,邹教授正在忙着审批文件,为下午13:30的会议做准备,所以邹教授边审批文件记者边拍照。在57分钟的采访里,桌子上的电话响了7次,敲门声1次。记者注意到,邹教授走路速度很快,在楼道里已近乎小跑了。
忙碌中还需有条不紊。邹教授在日本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中午吃饭时候,扒两口饭,用电脑看一下文献,同时通过科学网浏览国内的学科新闻。“我比较忙。很少看新闻,不看电视,不玩微信也不玩微博。倒是周末事不算多,可以静心做科研。我70%的时间都花在科研上,想多出点成绩吧。”他说。“我在家也是用电脑看文献资料,家人开始接受不了,后来慢慢可以理解。我也尽量在家里吃晚饭,因为晚餐时间也是我和家人的聊天时间。”邹教授接着说。
两项“第一”
邹云增教授在科研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ATI受体不依赖于配体而直接被压力负荷激活引起心肌肥厚的全新概念。邹教授观察到临床病人的细胞受体被阻隔后其活性依旧存在,病人还会受到病痛困扰。于是就想到非化学反应的机械的刺激作用。
邹教授在2005年时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国际最新型的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系统对外开放实验平台,是监测心脏功能的一个无创性的平台。平台也对外开放,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甚至是全国其他地区的科研团体都可以使用。
“追求成为一名院士,但目前水平有限吧。我会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不会专门去做准备。做科研是我的本质工作。”邹教授在谈及是否想成为一名院士时说。
为人低调谦和
邹教授不仅是一名科学家,还是一位医生。在寻医问药网上,绝大多数病人对邹教授的评价是:细心询问病情、态度和蔼可亲。在当下医患关系达到历史冰点时,邹教授在坐诊过程中却从来没有跟病人争吵过,病人都比较信任他。做到这点是因为他能经常换位思考:“假如病人过来跟我吵,我不会跟他吵的,哪怕他骂我两句。”他认为医疗体制、病人、医生等多方面原因造就了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的学生都说,邹老师,你挺亲切的,没什么架子。我性格就是这样吧,从小养成的。”邹教授习惯性地微笑着回答。
记者短信联系邹教授时,他都以“谢谢!邹云增。”为结束语。“不好意思“、谢谢”等用语他也常常挂在嘴边。这样的修养给他的科研教学生涯增添了亮色。
专访结束后,邹教授还是习惯性地说谢谢。然后,那身白大褂,匆匆消失在雾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