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李文伟副主任医师指导博士生发表的文章获《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编辑部高度评价

作者:钟逸轩摄影: 视频: 来源:中山医院发布时间:2014-06-24

日前,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李文伟副主任医师领导的课题组,解析了帕金森病模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的重要一环。

线粒体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线粒体处于不断分裂与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受分裂相关蛋白和融合相关蛋白两类蛋白的调控,这种分裂和融合的过程对于维持线粒体的功能十分必要。线粒体分裂过度或融合不足会形成线粒体的碎片化,导致细胞的死亡。2009年10月,在第十二届全国神经病学及第二届中法神经病学会议上,该课题组报告了MPP+(一种神经毒剂,帕金森病模型诱导剂)可以诱导细胞的线粒体出现碎片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特点。此后,这一现象为国际上的多个课题组所证实,并认为可能与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的表达增高有关。

朱敏博士在李文伟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采用多项技术,发现线粒体融合蛋白mitofusin 2(Mfn2)的表达降低才是MPP+诱导细胞的线粒体出现碎片化的重要原因。2013年4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华盛顿大学的文章,发现Mfn2是线粒体质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李文伟副主任医师的课题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fn2的下降是由于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降低导致的。曲古抑菌素(TSA)作为一种常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升高Mfn2的表达水平,完全抑制MPP+诱导的线粒体碎片化并抑制MPP+诱导的死亡。文章于今年4月发表在《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杂志上,受到了编辑部的高度评价,并配发述评。

【编辑部述评译文】

帕金森病的表观遗传学改变:新的治疗靶点。

述评指出,表观遗传学调节是一种不改变DNA基因组序列而调节基因表达、细胞表型的机制。常见的表观遗传学调节方式包括DNA甲基化、染色体重编程、非编码小RNAs基因表达调控等。近年来发现,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脑的发育、重塑,以及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各种疾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前发现,HDAC抑制剂可以抑制突触核蛋白的毒性,此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组蛋白的乙酰化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期,朱敏博士等发现的HDAC抑制剂可以完全阻止线粒体的碎片化,后者是MPP+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早期事件,因此,HDAC抑制剂可能成为神经变性疾病有潜力的神经保护剂。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