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走出校门跨学科跨领域组织团队?“小”团队屡担国家“大”项目

作者:张婷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4-07-01

新闻中心讯 1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10个研究生,再加上几个年轻教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卫东带领着十几个人规模的“小”团队,参与的项目包括了大飞机、极地科考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杨卫东老师说:“项目里的人都是我们团队的一部分,我们的团队很庞大。”

科研团队的“杨卫东模式”

杨卫东主要研究领域是数据管理与分析。“关于科研团队,需要跳出传统的概念,走出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与不同学科的人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研究项目努力,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形成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团队。”杨卫东对科研团队做了这样一番阐释。

说起参与大飞机的项目,还要追溯到许多年前。当时,国内的飞机制造厂还做着一些代工的工作,比如给波音、空客这些公司做一些零部件之类。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遇到一些管理数据处理上的难题,于是工程师们就到学校找了老师来帮忙,杨卫东就是这样与他们开始了合作。

最初的合作并不是那么顺利的,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部门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往往争论了很久都不能统一认识,“不同生产线和部门的人角度总是不一样的,总不能达成一致,这样讨论下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结果了。”于是杨卫东先按照大部分人的意见做了一套程序系统投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一发现问题,再一步一步改进,直到符合应用需求。

在这过程中,杨卫东将相关技术转移给企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共同应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团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又会共同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这样产学研的结合方法就非常顺了。”

在合作过程中发现问题,面向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继续推动合作,如今杨卫东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模式。杨卫东与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时间、稳定的合作关系,从最初小的项目到现在的大项目,杨卫东说,现在企业的同仁们在数据处理方面遇到难题,大家会共同商量,多年的合作经历,大家已经形成了默契,不必再有过多的磨合。杨卫东很忙,几乎没有业余时间,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实验室或企业现场忙于项目研究,每天晚上又是其查阅文献或撰写报告的时间。由于我们的采访,杨卫东把上午的一个会议推迟了,我们很过意不去,杨卫东倒是很轻松:“没关系,我中午过去和他们一起在食堂边吃饭边谈就可以了,大家都很熟了,不介意的。”

在一个领域内站得住脚是很不容易的,长期的合作产生信任。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科技处处长殷南根对杨卫东的新概念团队很是认同:“他在学校里的团队人手少,那就到社会上去组织团队,共同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现在一些国产飞机的数据源对他开放,与他一起合作,说明他的科研在业界得到了高度认可。”

面向国家需求推动科学研究

看paper,从paper中寻找问题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去做研究,再写文章,直到文章发表……杨卫东以前这样做他的研究。“文章发出来了当然很高兴,就拿着文章出去找项目,但经常拿到企业里,发现人家不需要。”他被这些问题困惑了很久。“现在我们跟各领域的科研人员一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出来了,就直接用上了。”产学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环路。这样的合作,从问题的发现到理解,从技术的创新到成果的应用,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浪费”的环节。

深入才会有所发现。在南极极地科考项目中,集结了气象、海冰、高空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的科研专家。要解决好多学科科学数据的管理问题,就必须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探讨。杨卫东团队去年做的极地高空物理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中,开发了高空物理(地磁、极光、电离层)数据管理系统,通过与该领域科学家共同探讨,研究了新型的科学数据检索、动态图像生成等,深受该领域科研人员赞许。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个地球物理和数据管理科学家、资深教授LeDrew在交流访问时,对该系统和相关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我们的科学数据管理还未做到这一步,我们考察中积累了大量的高空物理相关科学数据,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合作,共同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杨卫东的许多合作都是这样做起来的,“我们都是从很小的事情做起的,然后慢慢有了更多合作。”

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时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中国科研人员的一份责任,也是一个挑战。每一项国家重大需求,通常都需要多学科科研人员共同解决;它不仅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需要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在与许多学科相结合中会发挥巨大作用。“在共同的合作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会自然被发现”,杨卫东如是说,“例如,科学数据的跨大区域、大时空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问题、飞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和数据一致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我们的科研计划之内,都是我们近几年来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直接得到应用,换句话说,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模式团队下的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也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团队,我的学生不光是我带,还有很多科学家帮我带。”谈起他的学生,杨卫东的言语充满自豪。“比如极地科学研究,就有冰川、生物、高空物理等等很多学科,那么多的专家在合作中都在帮我一起培养学生,这样有学科交叉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大家都非常欢迎。”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开发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之外,我们通过每周的学术前沿讨论班和具体的科研项目来培养。但除此之外,我还看重另外两点。”杨卫东也谈了他对学生培养的看法,“一是需要非常强的问题理解和抽象能力、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去培养,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第二点,杨卫东接着讲,“我总希望我们的学生具有一种科研精神: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担责任、甘于奉献不怕吃亏,同时解决问题时要用科学、客观和系统化的方法”。上个星期,杨卫东的研究生参与了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试航试验,在学生的研究报告讨论会上,除了研究工作外,学生特别谈了三天海上航行的体会:“这几天的海上漂泊,有不少晕船的,但各个科研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每个人都争着抢着干,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相互协作,我特别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杨卫东说,“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希望我的学生包括我在内,我们能够体会到“极地精神”、“航天精神”、“航空精神”,能够有所感悟,也能够在合作中拿出我们的“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精神”。

科研团队的发展

“早期的团队组建,行政命令有很大推动作用。”薛向阳说,计算机学院现在希望能整合出一些团队,当然不能简单地把一些人放在一起,而是需要形成合力,希望年轻老师能很快地成长起来,起到团队核心的作用。

“理想的团队模式是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有一个团队带头人,有比较明确的主攻方向和发展思路,有几个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形成一个梯队,也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薛向阳这样描述计算机学院在团队发展的规划。“比如青年教师刚进来,最好是有个团队能帮他尽早成型,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杨卫东对于团队的发展也有他的看法:“虽然向外扩展来看,我们的团队规模可以说相当大,但是从学术研究上来说,我们还是要看校内的团队,那我们的人数还是很少的,还需要扩大一些,人多了很多事情就更好做了,有利于围绕国家需求,建立互动、互促、互联的有效机制。这样,既能够把行业中面临的问题解决,又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尽快地多方面出成果。现在资源配套、人手的确很少。”

计算机学科是应用型学科,所以评价体系也有自己的标准。薛向阳说,现在学校管理权下放到院系,职称评定都是在学院里进行,“不一定全看文章,总要有个地方是要有亮点的,比如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或者产生比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薛向阳说。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