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作者:胡华忠摄影: 视频: 来源:光明网2016年8月23日发布时间:2016-08-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面临的形势、问题、要求和历史使命,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史上将发挥里程碑式指导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认真学习准确领会,用心贯彻讲话精神,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对于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高等学校来说,更是富有光荣而伟大的历史责任。

一、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大发展的伟大时代。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不管是从世界发展的时代角度,还是从中国实践发展的现实角度,今天都处于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下,驱动着创新的发展速度和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正推进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各领域正发生着颠覆性影响,正在改变着全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着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着在世界总体格局中的快速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这样的大变革时代,是产生重大思想和理论基础性、决定性的源泉和动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土壤、机遇、空间和推力;这样的大变革时代,强烈迫切地呼唤思想和理论的大发展来解答和引领。尤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思想和理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中还没有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水平,没有达到实践发展要求的水平,没有达到人民群众期盼的水平。特别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前存在着“五个面对”重大课题,这些都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为作为的情势下,在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来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指导新问题中的新实践。由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出发,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大业的高度,抓住历史性时代性机遇,担当起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责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时代变革的大势,真正深入大变革时代的现实,紧紧抓住大变革的伟大实践提供灵感,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议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准确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使命

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类贡献智慧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的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崛起所体现出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由此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一步发展和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将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本的问题要真懂真信,关键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要解决好为什么人,最终问题是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首先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学术追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一起,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其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坚持其基本原理,贯彻其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体现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逐渐被翻译进入中国,赴西方留学的青年人逐渐增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逐步进入学习西方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个领域又开始全面向前苏联学习,对前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和学科方法更是全面引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恢复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转向了向西方学习。大批学生出国交流,出国访学交流日益频繁,外国著作大量涌入,“西方”开头、“国际”开头的学科课程专业一时受社会热捧;但是,在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学术信息基本同步化的今天,在我国发展中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界从全盘接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框架体系、话语体系、内容观点、研究方法逐步转向学习模仿消化吸收基础上自我成长阶段、自我主张阶段已初显端倪,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国际学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不仅需要自身原创性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气派,逐步走向成熟、展示实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显得日益迫切,而且也只有形成了自己特色、风格、气派,才能不断增强国际学术交流、对话的能力和实力,向世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影响世界,体现中国崛起的软实力。当然,当前我国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把握住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个主要方面的“六性”。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既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一主体内容的发展增量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有益滋养性的资源,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在与其他国家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既要从揭示规律、提出学说、阐明道理、创造解决问题办法等方面推进理论创新,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教科书的背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系统性、专业性,要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即从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各个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系,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成果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强化学科、学术、学生一体化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交流和讨论,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

三、强化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担当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担当精神,为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全方位多层面下有效功夫。

1、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哲学社会科学素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首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有关管理部门要有担当精神,为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真正履行好责任,务必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视野,懂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工作规律,不断提升决策水平、领导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活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做好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保障。

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既有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既能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又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一是要加强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整体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注重把那些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情怀而不是纯粹为了职业谋生的,有潜力的青年学者选拔到哲学社会科学界,努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二是要注重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阔眼界、积累学识、提升功力、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和支撑,着力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三是要注重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不仅仅只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国际交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现实,感受中国历史和社会,培育家国情怀,教育提升人生修养和境界;四是要注重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3、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内在动力。各级干部要掌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了解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知识分子的特点,尊重知识分子工作规律,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工作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舞台和支撑保障的条件,尤其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既要统筹管理好规划、项目、资金、评价和阵地工作,又要注重人才评价、遴选、晋升、奖惩等各项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激发科研的内在活力。

4、营造全社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环境氛围。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的氛围;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行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努力改变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等不良风气,创造条件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心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花大力气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作者: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秘书长、法学院党委书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