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文史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1992年开始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已毕业研究生15人,其中硕士8人、博士7人;在读研究生5人,博士生5人。
治学理念为:学贵通,只知其一,则一无所知。
育人理念: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
葛老师根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了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的数门课程。对每门课程,葛老师都精心准备,绝非一稿数年,因循固化。翻开他的讲稿,在打印的初稿旁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后来在读书和备课过程中不断补充、添加的各种资料和想法。这些资料和想法,大都来自于葛老师平日的阅读习惯和随读随记、聚沙成塔的治学方法。
给本科生开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以一种宏阔的眼光和全时段的关照方式,逐步建立起中国文化史的整体脉络。该课程的受众惠及广泛的学生群体,让他们知晓中国文化的要义,理解中国思想的脉络,领悟中国宗教的精神特质。这些知识虽然未必能够成为多数学生今后的专业和志向,却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记忆宫殿中,成为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学子综合素质和学术品位的重要基石。
对开始进入具体研究领域的硕士研究生,葛老师非常注重学术史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和训练。这种系统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野确定自身的研究领域、选取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更能帮助其深入学术堂奥之中,得其门而入,与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对话。
对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实践基础,想要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过程中更上层楼的博士生而言,葛老师的培养重心则放在学科视野方面。因为没有一个足够宽广而又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视野,博士生们或可成就一个狭窄专门领域的专家之学,却很难在学术研究领域实现可持续增长和迈进,在今后的学术实践中得风气之先,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引领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潮流。以“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在此项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他不再将视野局限于中国内部,而是从“亚洲、中国、历史”谈起,详细阐述了为什么要通过亚洲来研究中国,如何处理区域史、国别史和全球史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随后次第推展,对东亚汉文资料的整理和应用、中国内外问题的历史根源、东亚文化认同、朝贡体系、冲击-反应模式、七世纪亚洲的宗教传播、八世纪亚洲宗教交流与冲突等专题,进行逐一地梳理和解析。如此广阔的时间跨度、地域跨度和学科跨度,在博士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说是极为罕见的。
在文史研究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谢一峰眼里,葛老师“去奔竞浮躁之气,成沉潜严谨之学”。从第一个学期开始,直至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葛老师只要不在国外,都会每周召集同门们一道讨论与毕业论文和选题方向相关的问题。文史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林磊说,葛老师给博士生开的《亚洲史研究方法》课,每一遍讲得都不一样,今年已经是第三遍了。原本打印出来的讲义,已经被葛老师随时增补上去的签条贴得东一块、西一块,拿在手里活像一本厚厚的售票夹。
葛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一切以学术为中心,杜绝一切奔竞浮躁之气的。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支持学生们的学业追求和国际交流项目的申请,另一方面,对每篇论文坚持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作为唯一标准。因此,学生们都努力以最高的学术标准要求自己。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这种学术品格的培养,虽然未必能够在论文的数量方面先声夺人,却是保持学术纯粹性和良好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得以健康发展、厚积薄发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