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完全攻克肝癌很难,至少还要50-100年。”樊嘉说,他目前正在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整个研究体系就像庞大浩瀚的宇宙,他只找到了其中一颗很小的行星,不能解决整个宇宙的问题。
10月21日,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在北京颁奖。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肿瘤外科樊嘉教授凭借在肝癌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杰出成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获奖非常高兴。”但今年58岁的樊嘉并没有放慢脚步,“我还得为病人看病和手术,还得埋头科研,为攻克肝癌作一点贡献”。
樊嘉在肝癌门静脉癌栓、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肝癌转移微环境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作为第一完成人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共9项。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职务。
近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知名SCI杂志如Lancet Oncology、J Clin Oncol等发表132篇论文,共被引用4733次,最高单篇他引356次(JCO 2007),总影响因子811.6分。
从医三十多年来,樊嘉用精湛的医术救病患于危难之中,个人主刀完成了9000余例肝肿瘤切除手术及近1600例肝移植,给肝癌病人或终末期肝病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和生命的质量。
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
全世界每年都有数百万条生命被癌症夺走,肝癌则被医学界人士称为“癌王”。中晚期的肝癌病人60%以上有癌栓(癌细胞侵犯到血管),而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是肝癌转移的特殊表现,其后的复发转移率几乎是100%,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伴门静脉主支或主干癌栓患者生存超过1年者仅为11.4%,以往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在医治肝癌的手术中,肝脏的门静脉癌栓是一个禁区,因为门静脉癌栓发展得很快,手术难度大风险也大,所以许多医生不敢涉足。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针对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这一世界性难题,樊嘉在国际上最早系统阐明门静脉癌栓发病机制,并首创“肝癌切除、门静脉取栓、化疗泵植入+术后门静脉肝素冲洗、持续灌注化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等综合治疗技术,使部分患者从“不可治”变成“可治”,使手术治疗患者1、3、5年生存率延长到了76.8%、39.3%和26.8%,而一部分无法手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从11.4%延长到41.03%,领先于世界。这一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写入卫计委(原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2016年版)。
首创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防治新策略
近十余年来,肝移植在我国蓬勃发展,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樊嘉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1999年9月,中山医院把樊嘉送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肝移植之父Starzl教授创立的肝移植中心从事肝移植及肝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自此开始了对于肝移植的探索。至今已成功实施肝脏移植近1600例,其中包括世界首例“利用切除的废弃肝脏行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离活体肝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上海市第一、二例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国内年龄最小及国际年龄最大受体肝移植等,技术难度及疗效均达国内领先水平。
樊嘉说:“恶性肿瘤区别于良性肿瘤最大特点就是侵袭性,且极易转移复发。而肝癌的转移复发很常见,手术切除后几个月就可能会转移到其他脏器、血液、骨头中。60%~80%的肝癌在手术切除后仍会复发和转移,小肝癌(小于5厘米)5年内复发率达40%,大肝癌5年内复发率达60%以上,肝癌的复发转移已经成为延长病人生存期的瓶颈。”
作为一名肝癌专家,每每看着病人因癌症复发转移而无望的眼神,樊嘉总是心如刀割,他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十多年的攻关,樊嘉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了肝癌转移复发的一些新的机制。
“肝癌转移复发的机制很复杂,有细胞本身的原因,也有微环境的原因。肝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复发都离不开肿瘤微环境。”他在国内外率先系统开展肿瘤微环境调控肝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微环境中免疫、炎症、间质等组分间的相互调节机制,明确了微环境在肝癌转移复发中的关键作用。他发现肝癌微环境中免疫平衡决定肝癌转归,国际临床肿瘤学顶级杂志J Clin
Oncol上以大篇幅刊发该成果,同期配发编者按指出,“该发现进一步明确了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核心环节与机制,对筛选术后复发高危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和免疫调节措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并已被Nat Rev Immunol、Lancet等顶级医学杂志他引360余次;他发现微环境诱导细胞自噬促进肝癌进展,发现分子CD151是微环境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分子等。这些研究提示,通过微环境改造调变肝癌生物学特性可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策略。利用该成果构建的肝癌转移复发预测模型,能准确识别转移复发高危人群,指导个体化治疗。
对肝癌肝移植易复发转移的难题,樊嘉在国内外率先提出术前利用肿瘤分子标记物、预测模型等识别高转移复发风险病例、术后监测免疫功能指导个体化用药、雷帕霉素结合索拉非尼防治肿瘤复发的综合策略,使超出米兰标准的患者移植术后两年生存率提高了26.7%,并扩大了肝癌肝移植患者的适应症,该方案在国内外多家肝移植中心推广。
心系苍生的“第一铁人”
樊嘉常说,乐于奉献、以病人为中心、有良好的医德和同情心是做医生三个必备的素质。不是每个医生都可以成为神医的,但至少先要做一个良医。
作为全国著名的肝肿瘤专家,找樊嘉看病的人天天络绎不绝,但他的门诊却从不限号。樊嘉的理由是,有60%至70%的病人是从外地赶来的,有的一家子都陪着,光住宿费就很可观。如果按照惯例半天只看20个号,那就意味着会增加病人的开支,意味着很多病人的病情会被耽搁。“选择医生这一行,就应该奉献,就得做好牺牲的思想准备。因为,病人是等不起的。”这是樊嘉一直以来的工作信条。
在中山医院,樊嘉被誉为“第一铁人”。这些年来,樊嘉的“生物钟”越拨越快,由于肝源到达上海大多在晚上,他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夜深人静时走进手术室,天光放亮后回家,7点半又准时在病区查房、门诊、参加会议和日常手术,每周工作时间高达100个小时,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做20台手术。
“人才的事业心是第一位的”
从一名普通医生到肝外科主任和中山医院院长,一路走来,樊嘉对于培养年轻医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
“既然是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医院做医生,你就要做到全面发展。”樊嘉希望中山医院的年轻医生们都能成长为医疗技术、临床水平、科研能力、医德、素质修养五项兼备的“复合型医生”。
对于年轻医生,樊嘉最看重的是事业心。
“我们这个团队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职称而去做研究、做临床、拼命地工作,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这份事业。”樊嘉说,强烈的事业心能唤起年轻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成为一个有心人,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且研究、思考、实践,最终攻破这个难题。
而在培养的过程中,樊嘉也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大胆”。
“我是最放手学生和年轻医生的,我希望学生能尽快地独当一面,能够在自己的实践当中锻炼自己,能够不断地学习和寻找差距,最终能够去缩短差距,成为引领者……”
作为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之一,樊嘉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名。在他带领下,肝外科梯队英才辈出,学术骨干已独立承担“863”等国家级课题13项,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多人获“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医苑新星”“晨光计划”等资助。
汤钊猷院士曾经对樊嘉有过这样的评价:近十年内独立开辟新领域,带出了一批优秀学生,独立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寄希望于樊嘉这一代。
“要想完全攻克肝癌很难,至少还要50~100年。”樊嘉说,他目前正在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整个研究体系就像庞大浩瀚的宇宙,他只找到了其中一颗很小的行星,不能解决整个宇宙的问题。因此,尽管荣誉等身、桃李天下,樊嘉还是有紧迫感。“病人不能等,病情等不及,只能争分夺秒,多做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