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超级量宽甚至负利率的做法,向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从而使广义货币(M2)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这些国家的物价水平10年来一直表现平稳,各国央行确定的2%的通胀目标,至今看起来难以企及。
据有关统计数据:美国M2发行量至去年1月为12.44万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2.78倍;欧盟同期增长2.86倍;日本的M2数据至2016年1月为923.73万亿日元,较2003年4月增长了36.5%。
央行撒了这么多钱,物价却没坐上火箭。这种看似违反常理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供给角度看,首要原因归咎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化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潮流中,从而增加了全球商品供给,大大压制了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价格只要出现上涨趋势,境外更具竞争力的商品就会流入,要么对冲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要么把物价上涨国家的高成本企业淘汰出局,只有那些不能自由竞争的部门可以侥幸除外。
从需求方面看,某些因素也在制约着物价的上涨。全球性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造成全球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也对世界总需求造成了进一步的冲击。最后,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下跌,使得那些资源出口国收入水平锐降,其对商品的需求大幅缩减。因此,即使一些主要经济体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推动物价上涨,很可能已经掉入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那么,新增货币又去了哪里?
“金钱永不眠”。它们不去商品市场推动物价上涨,那就一定去了别的更为有利可图的地方。走出商品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不断增加的货币,正在持续不断地流向资产市场,疯狂购买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美国的股票市场不断创新高,道指首次突破25000点,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房产价格也不断创下新高。新一轮的资产泡沫正在逐渐形成,在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并且到了极有可能破灭的地步。
由此可见,目前的低通胀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仅会压制投资,还会导致货币超发。前者会带来经济衰退;后者会增加金融风险。对此,央行再也不能简单地仅以物价作为政策目标来决定货币政策是紧还是松,还必须把资产价格列入其政策目标,采取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预防金融危机,同时推行能够激励投资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作者为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