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彰显其意识形态底色、发挥育人功能的主渠道、主阵地。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强化价值引领内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从“课程思政”到“新文科”: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制定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提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017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以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学校”开启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征程。学校落实“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要求,在各类各门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育人圈层效应。在该圈层体系中,哲学社会科学起到了深化价值引领、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从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人”出发。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价值和事实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价值关联”,不存在绝对的“价值中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还包括价值观的是非、对错。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旨在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建设与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关系。高校各类课程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则必须搞清楚“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的根本问题。两者都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引领,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发挥价值引领支撑作用的关键课程;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育人育才则是其在步入新发展阶段要发挥的重要功能。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涌现了一批示范引领的课程典型,初步形成了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如闵辉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能够为彼此发展提供助力。刘承功指出,高校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使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周海晏聚焦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分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中国话语建构核心内容。2017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学校”,开启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征程。经过四年的系统建设,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水平高、育人成效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文以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拟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作一初步总结探究。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的四个“相结合”模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备重要的育人功能,但其性质和作用有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性质上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属于专业教育课程或大类基础课程,课程教学须尊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遵循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育人作用上看,在高校课程育人的整体格局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属于发挥深化和拓展育人功能的“隐性教育”课程,其育人功能的体现是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主流价值引领,达到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高校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的四个“相结合”模式。
一是学术内涵与育人元素相结合。作为专业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保证专业教学品质,保质保量地完成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制订的各项教学任务。教师只有把课程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等专业知识,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保证课程学术深度的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应彰显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底色,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语境下的学科特色的把握、理解和认同。学校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课程坚持“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育人学理性融合”的原则,针对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学理上把“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道理”讲深讲透,使学生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开拓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课程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使学生掌握经济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理解中国经济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来龙去脉。课程团队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最终实现了“让每节课都有中国故事,让每一个中国故事都有理论交代”的育人目标,实现学术内涵与育人元素的相互促进提升。
二是历史脉络与现实担当相结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把学校深厚的红色基因资源作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学校各门课程用好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院系史、学科史、专业史中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和专业知识讲授相融合,让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先生是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新闻学院的老系主任。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学校新闻学院赓续了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色传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识”去辨别和引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的“知”,增强学生识别各种新闻思潮和理论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坚定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理想信念。课程在大历史里明理增信,坚持唯物史观,结合“四史”学习教育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宣传思想与新闻工作方法。课程团队在新时代中好学力行。课程团队充分利用业界资源优势,通过与资深媒体人的交流使学生直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强大解释力,通过新闻传播实践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国,涵育学生的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是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际关系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及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国际关系导论”是学校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团队将“学术自觉”融入“国际关系导论”课堂教学之中,不盲从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注重中外互鉴和国际比较,处理好外为中用和中为外用的关系。课程以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为主轴,在汲取已有中外关系理论知识基础上,努力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关系导论概念体系、分析体系和理论体系,使学生通过“学术自觉”树立“四个自信”。例如在“贫困、援助与国际发展”的知识点中,教师讲授了基本理论以及西方国家与中国不同的理念与实践,使学生了解中国基于“天下为公”的东方政治哲学,在国际减贫、援助、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社会政治思潮与国际舆论格局”知识点中,教师让学生反思个人的国际舆论信息来源,引导学生均衡地接受英语世界之外的国际信息,客观完整地理解世界,对国际舆论思潮形成自己的判断和鉴别。
四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来说,社会调查实践是落实课程育人要求的关键载体。课程一方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另一方面要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社会学就是实证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社会学导论”课程尤为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探索与实践,课程团队已初步形成了“理论讲授—阅读研讨—调查实践”的社会学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社会调查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工具。教师首先在课程中讲授社会调查访谈的基本分类与实施方法,随后在开展实地调查之前,教师先让学生阅读研讨毛泽东同志1930年所作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寻乌调查》。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寻乌调查》的阅读研讨让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一方面来自历史现场的调查报告使学生对社会学调查方法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深化了他们对于课堂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这部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课程育人的功能润物无声又扣人心弦。课程团队还积极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以实地考察助力价值引领。课程团队坚持每学期深入农村和工业基地等实地开展考察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地为具象的发展成就,激励着青年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有所担当作为。
三、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高校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认识到课程思政所承载的“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下,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有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在组织保障、平台建设、氛围营造等方面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切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活力,形成全校课程育人合力。
一是健全机制建设提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要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下让课程思政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把加强党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课程改革、发挥教师作用充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办学治校各环节。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在校院两级都成立了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形成了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协调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学校充分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三全育人”体系下的教师教书育人评价机制改革,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完善教书育人考核评价体系机制,健全师德评价机制,优化教学评估体系,完善育人评价体系,细化各系列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将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纳入教师工作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各类教师培训中,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坚持“建设、宣传、研究”同向同行,积极选树示范案例,加强宣传氛围营造。学校依托新媒体平台,持续展示一批育人成效好、教学水平高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和优秀教案,积极交流推广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与思考。
二是落实“三集三提”凝聚智慧。“育人者先受教育。”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面对新问题新任务,组成研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有效促进教学的方式。从统一备课的“传统教研室时代”到个人摸索的“科研时代”再到新形势下的“卓越教学时代”,教学共同体已成为新时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将激活教学组织作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广落实“三集三提”的教学组织方式,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三集三提”制度建立了教师可持续学习机制,通过教研活动,课程团队、教研室系统设计、实施、完善课程与学科的育人元素和方案的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基层教学组织可统一课程育人的标准和进度,形成“中央厨房”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如学校经济学院依托学院教师党支部将课程思政“三集三提”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课程理论+思政升华”的育人成果。“经济与社会”课程团队集体搜罗古今中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重要文献,研读中共中央各历史时期的重要决议,努力使教师自身先达成政治自觉、逻辑自洽、知识系统、方法科学。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其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之初即搭建了校级层面的课程思政研讨沙龙平台,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老师聚集线上线下,交流育人感悟、分享学术新知、探讨教学方法。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一个更广阔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创新策源地。
三是完善教材体系推动攻坚。教材工作是国家事权,是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铸魂工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依托,是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要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做好新时代教材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教材尤其要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确保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面准确阐述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学术体系,满足高质量教学需要。学校以课程思政改革牵引拉动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引领推动课程思政攻坚,分大类凝练课程思政和教材特色。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研究成果反哺教材建设,提升教材原创水平,建设了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学校“政治学原理”课程团队已形成了有传承有影响的本土教材系列,成为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知识载体。系列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和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不断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格局下,高校要更充分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学术思政作为新时期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知识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在科学解释世界、助力改造世界中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科学思维,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资助项目:“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重点课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JKJH201905);“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020)]
(作者徐 雷,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