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
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范日新(1906~1996),河南封丘人。1934年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1941年,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研究院留学,先后获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博士学位。1945年,在大连市卫生委员会任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任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1954年,回上海第一医学院(今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上海医学院)任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及卫生总论教研室主任。
范日新成长过程中受其祖父范继善影响很大。范继善世袭第十一代中医师,获武监生称号。他在世时,家有田百十亩。他在乡行医,并将范日新父亲及姑母送进学堂。范继善因精于祖国医药,肯收带徒弟,治病救人无数,有口皆碑。
范日新在自传中回忆,祖父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方面在于,他的为人公正、作风正派、见义勇为,“因此,我自幼即无打骂人习惯,不欺软怕硬或与人交而无信”。此外,范日新祖父精于祖国医药,父亲擅长西医,从他们时常开展的学术论争中,使范日新认识到祖国医药有很高科学价值,是绝不容抹杀的。
在学生时期,范日新先后参加过1919年的“五四运动”,参加过罢课,反对英帝国主义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曾参加示威游行;在1933年的中日长城战役中,范日新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华山救护委员会战地救护队工作,曾到古北口、遵化、蓟州及康庄等地,担任宋哲元部队的医疗救护工作。
1934年,范日新从北京私立协和医学院毕业时获得“公共卫生学优等成绩”的荣誉,对公共卫生产生兴趣,那时他看到父亲的私人开业对广大人民的健康贡献很少,所以毕业时即决定加入公共卫生界,并立志着重乡村卫生,因此在毕业后第一年多即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和眼科工作,其目的就是预备到乡村去开展卫生工作时,容易打开局面。
1934年7月至1935年9月期间,范日新留在协和医院担任普通外科、耳鼻喉科和眼科助理住院医师。从1935年10月参加江宁县卫生实验工作,在这几年中获得了关于乡村卫生、学校卫生、卫生教育、医院管理、城市卫生行政及省级卫生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取得了县、省会、省等各级地方的卫生行政主管人的资历。1941年秋被派赴美进修。
1943年,他学成回国后,在卫生署医疗防疫总队从事卫生防疫工作。1945年,在大连市卫生委员会任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任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1954年,他调到上海第一医学院任教。
范日新长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在各类医学杂志上发表40余篇文章。论文有《流行性脑脊髓炎的周期性与自然感染性》《中国近年来主要传染病流行概况》等,著作有《外国保健史》《祖国保健史》等。建国初期,他翻译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学、食品卫生学、尿路结石中西医综合疗法等国外论著。他还曾参加《辞海》中“医学人物”等章节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