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上海描摹高水平产业人才画像 打造高水平产业人才高地

作者:姚凯摄影: 视频: 来源:第一财经 2022年12月1日发布时间:2022-12-07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主旨报告中,多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意义。其中,在第五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的交错融合、彼此砥砺,形成了高水平产业人才的发展鸿图:高水平尖端产业作为科技、人才与创新的集聚地,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审议并一致通过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修正案首次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写入党章中,并突出了人才与创新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意义。

作为中国科创事业的桥头堡,以及人才、高水平产业的核心交汇地、实践区、孕育地,上海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并尤为关注高水平产业中人才的引领与示范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先进部分,是知识、技术、技能的有机载体,是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性因素;高水平产业则是产业资本、科技、人力资源等要素迭代创新后的高端产业形态;两者的交互与融合源源不断地赋能和引领经济和产业发展。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划分形成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2022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再度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强调高水平产业将决定未来的创新高地,高水平产业人才的率先培育,将为上海抢抓发展机遇、连接未来需要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未来上海应优中选优、披沙剖璞,将高水平产业做尖做强,将高水平产业人才队伍做大做强,形成高水平产业人才“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一、高水平产业人才地图: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矢志不渝地推动人才培育、吸引、建设与发展工作。截至2022年,在沪两院院士达178人,仅次于北京;全国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电路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与20%以上的创新医药和智能汽车人才都集聚上海。而这些行业都属于面向未来的尖端先导产业,《2021上海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报告》指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未来先导产业在上海的产业总规模已达1.2万亿元,同期增长15%,规模以上的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6055亿元,同期增长14.6%。先导产业与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疫情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增长动能,而赋能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正是高水平人才。2020年,上海研究与实验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2.86万,首次迈进20万人才行列,研究经费达到1619亿元,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7%,同期地方财政的科技经费支出高达406.2亿元,首次突破400亿门槛。尽管受到疫情和经济一定下沉压力的影响,上海仍然不忘初心坚守其对人才尤其是对高端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宽广胸襟。《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指出,上海已位居全球20座主要科创城市第二位,名列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最多的城市前五名。近10年的高水平人才迁移地图显示,高水平科学家正以汇聚趋势向上海转移,且高水平人才的产出使上海位居世界科创成果城市第五名。

但上海人才建设的行动中,也呈现出一定的不足,《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显示,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领域均存在重要的人才缺口。此外,本土人才的培育能力略有不足,对外部人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上海在未来一定周期内,仍需双管齐下,下好人才培育与人才引进两场棋,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本土人才培育与保护、人才引进与评价等方面不断优化实践举措。

二、高水平产业人才画像:用“轻功”走在金字塔尖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导产业布局,以“两业”为核心,实现高水平产业的加速建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导产业作为创新要素、新兴业态的集聚性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前沿创新能力及前端视野的未来型人才。

建设高水平产业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创新龙头城市当之无愧的使命与职责,高水平产业的复杂特征决定了高水平产业人才的多维画像。高水平产业人才,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与科学技能,能立足于产学研用金字塔的顶尖;更要与高水平产业相匹配,能在当下与未来的场景切换、时间变迁、产业演进等客观环境下适应并调整,具备复杂能力与多维创新并进的综合素养,实现金字塔尖的“艺术行走”,开辟产业更多的发展路径与内在潜力。

围绕高水平产业的高质量人才建设,上海仍需要秉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思路,以产业需求为抓手,重视人才的激励与保障工作,构建与人才梯队相匹配的政策金字塔,通过产教融合、学研并举、用为主体的组合拳,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需要、面向行业市场的高水平人才。上海应虚怀若谷、谦恭自守,集百家所长、成自家所长,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其他城市核心或优势产业的建设轨迹融入于自身的人才梯队建设,如杭州的电商产业培育、苏州的医药行业发展、成渝电子科技产业的转型等,结合自身实际,形成高水平产业发展的上海方案。另一方面,将视野拓宽至国际层面,借鉴全球顶级全球城市的人才建设经验,通过产业论坛、行业峰会、大科学计划等一系列国际交流平台机制,通过高品质人才生态环境吸引全球人才,并利用进博会等上海大型国际活动的契机,广纳贤才,实现人才的全球配置。

三、高水平产业人才“艺术馆”:精准匹配每一张人才画像

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科技人才实现从0到1的突破,更强调要照顾、培育和保障好每一位国家人才。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也指出,应当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要在上海爱人才的氛围下,实现人才爱上海的紧密联系。

人才高质量保障是高水平产业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人才的保障不是简单地在人才住房、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做加法,也不是在人才政策中一味地激励,而是应该在用人问题与人才保障两方面双管齐下,实现高水平产业人才的乘法效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高水平产业人才保障的首要方向,是科学、恰当、精准地使用人才,使人才与岗位相匹配,产生最大的社会认同感、价值观,引导人才爱行业、爱上海。错误地放置人才,不仅仅是资源的损耗,更是人才的流失与橘枳的转化。高水平产业就如同人才的“艺术馆”,各类各行的人才不应只是一张简单放置的画像,而是应当在社会面前获得最大的价值认同纽带联系。

高水平人才“艺术馆”的建立,需要上海借助大数据手段,形成人才与岗位的大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科学评价机制等策略,引导人才与岗位的高精准匹配,使人才的画像走出艺术馆,产生现实效用。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开办论坛峰会或交流活动,引导人才先看企业、“试吃评鉴”,实现人企的多轨交流;鼓励企业走入高校,引导企业诉求走入教学课堂,使本土人才的培育针对化、细致化、实践化,建设人才画像的潜在备份,最终达到本土人才的核心支撑目标。

四、高水平产业人才未来高地:以创新打造未来产业新动能

在区域全球竞争力培育的内核中,实现全球化纵深发展、生产全要素超越边界而实现跨区域的整合流动,成为竞争发展、优势塑造、前沿引领的关键议题。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产业作为竞争产业的实体承载、要素跨境流动的具象支点,是人才交会与发挥作用的显性载体。这一过程中,高水平产业始终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高水平人才群体的迭代更替。

首先,高水平产业需要始终保持水平之高,即具备高创新能力,以市场化与政府投入协作并举的新型体制抢占产业制高点,以高活跃性的创新资源与产出作为维持这种体制与产业样态的强心剂。因此,高创新能力成为高水平产业人才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产业要保持创新活力,既需要新人才给老员工“上纲上线”,实现创新思维的延展,也需要老员工给新人才“三把火”,引导创新与现实的贴近。鼓励多级政府建立横向联系平台,实现区内区外人才的合作,不故步自封或刻意内卷,而是强调创新资源的合力。

其次,高水平产业需要突破价值创造边际,引领全社会全产业发展。而这种革新力量的获取,需要以尖端重点领域的人才为核心,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奠基、前沿引领技术探索、现代工程技术夯实,最后达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要持续强化人才团队经费的长期供给,保持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积极鼓励和帮助人才突破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优化绩效改革与评价制度调整,立足长远视角布局人才发展。

最后,高水平产业需要立足未来前瞻布局,基于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要积极发挥高水平产业人才的作用,依循产业变革与前沿科技的演进规律,鼓励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大力发展前瞻性、探索性产业技术,实现多领域跨越与赶超,推动高水平产业抢抓未来先机。

本文是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委托课题“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相关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全球科创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