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与此同时,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这些都说明,我国发展质量正在逐步提升。
但也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充分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绝非止于经济范畴的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总目标;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抓住新的技术革命窗口创造新增长点
从世界经济史看,近代以来,但凡大国崛起必定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过技术革命。十八世纪的英国在完成第一次技术革命后进入日不落帝国时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美、德抓住机遇,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崛起。二战后,不少国家或地区开始追赶两次技术革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最后只有少数后发国家或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经济发展腾飞,跻身经济强国或地区行列。从成功实现经济发展腾飞的国家或地区来看,往往是紧紧抓住新的技术革命机遇,最终实现了发展新跨越。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兴起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中国要抓住这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赶超契机,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前瞻性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在新的技术革命中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已成为当下国际间竞争的焦点。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持续性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重点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既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农村农业有巨大空间与潜力,可以大有作为。当前农村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包括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跟不上现代化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仍显滞后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铺展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没有兴旺发展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加快产业转型和发展,由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换,创新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种地难问题,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完善产业支撑体系,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和产品,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在高质量发展中让农业成为大有可为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以扩大内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将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扩大内需已取得显著成效。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带动进口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催生巨大投资需求,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这些都将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提供坚实基础、打开广阔空间。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内需潜力大,为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补齐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短板,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今后要将扩大内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做大经济规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从西方国家发展的典型教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资本和生产的不断分离,实体资本越来越从属于资本逐利性的规律,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加剧了经济的泡沫和风险。
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工业种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但近年来,由于快速攀升的人力和社会成本的增加,导致以低成本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暴露出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用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采用现代最新的技术,以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作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要注重培育现代工匠精神,以创造出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注重实体经济内部的产业协同效应,让高质量发展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水平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开放战略也要依据新的发展条件做出调整,以适应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主动开放参与全球竞争。在开放战略上,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特别是在构建国际经贸规则等重大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上,倡导多边主义治理,加强各国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共商经贸规则,共建发展机制,明确以共享为开放发展目标,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在全球治理体制方面,中国要担当起大国责任,以自身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各国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共创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要以制度优势保障新发展理念落实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若发展理念出了问题,发展的实践也将走向歧途,这也是众多后发国家难以实现发展突破的内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与时俱进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以制度优势保障落实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不断推进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从而赋予我们党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能够有力实施重大战略部署、顺利建设重大工程、突破重大科技难关、战胜重大自然灾害、抵御各种风险挑战。集中力量办大事鲜明地展现了我国优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背后所体现的是出色的资源动员能力。要把制度自信融入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特聘教授,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