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征程中,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时代使命愈加凸显,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强调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强化我国战略人才力量的关键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之举。
一、青年科技人才有能力也有条件挑大梁、当主角
青年阶段是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期”。在科研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科技人才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青年科研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具有较强意愿对学科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投入和研究,也更愿意尝试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大量科技创新与最佳年龄的相关性研究指出,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岁至40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
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根据科技部公布数据来看,2012-2021十年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增加超一倍,由416.7万人增长到858.1万人,年均增长7.67%。同期,自然科学领域博士毕业生总人数超过45万人,年均增长率4.73%,博士后每年进站人数都超过2.5万人,其中80%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项目中的参与度日益提升,主力军作用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已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根据科技部公布信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同时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身影,《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二、通过全方位培养和使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造就战略科学家的必要条件。战略科学家是战略人才队伍中的将帅之才,这样的将帅之才在短期内难以定向培养,而是需要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成长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不仅为战略科学家下了定义,也为明确培养、造就和发现战略科学家找到了方向,只有通过重大科技任务实践和历练过的人才才有机会和能力成为战略科学家,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便是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土壤,只有让青年科技人才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其中,才能让青年人才茁壮成长,成为更加强有力的战略人才源头活水。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能分离,人才需要在实践中成长,更需要在适合发展的环境中不断提升。一方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充分发挥准战略科学家或青年储备人才的核心作用,为准战略科学家创造宽松稳定成长环境,延长基础性研究、开创性研究项目实施周期,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充分考虑项目的创新和成长潜力,突破仅按照论文数、影响因子等传统方式对项目进行考评,建立宽容失败机制,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另一方面,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联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科技人才联合培养创新平台,例如美国NASA作为领头的机构将大量的工作项目交给了大学和公司的研究机构,在这样企业高度参与科技研发的背景下诞生了一系列如SpaceX,Google等的科技巨头公司,也为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另外,积极发挥高水平院校人才培养作用,在向关键领域进行适当倾斜的同时关注难以通过横向课题等获取经费,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有成果产出的“冷门”专业和基础性研究,鼓励导师支持学生做一些突破性、创新性的研究,对于具有成长潜力的突破性研究适当放宽考核要求。
将青年科技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根植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从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来看,战略科学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一般都与国家战略方向密切相关,能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任务等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与国家战略任务相辅相成。在当前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背景下,通过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人才成长与国家战略发展相互融合,激发青年人才使命感,从实践中培养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三、做好“加减法”营造优质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话指出,青年人才把精力过多投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这直接指明了当前青年人才普遍面临的双重压力,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实际困难,就需要从事业和生活方面做好加减法,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减负担,增时效。“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和竞争方式让青年科技人才投入过多的精力到行政性和繁琐性的事务中,在过度无序的“内卷”环境中,青年人容易出现研究浮躁、学术不端、人格扭曲等不良风气,使得他们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错过了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关键时期。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可能需要经历多次的失败才能获得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需要围绕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吸引、激励、流动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简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建立长期性的科研项目支持和保障,为人才创造富有挑战和创新机遇、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
破阻碍,增路径。在科研评价中的“论资排辈”现象的影响下,固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晋升路径、高强度的科研压力、有限的担纲机会等较为普遍的“痛点”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青年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天花板”,直接打击和压制着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建议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G60科创走廊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科创园区等主体作用,搭建“战略科创人才培养通道”,推进关键技术的攻坚和突破,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减压力,增福利。购房、子女教育等家庭生活压力导致青年人才容易产生情绪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失落感。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和地区都密集出台和更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持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围绕青年人才“急难愁盼”的落户、居住、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持续优化支持措施,在宏观层面逐渐形成了有利于青年人才安心成长的城市和区域生态。
(作者系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