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救死扶伤之刀,他主持颅脑手术超万例,享有“象征着逐步崛起的中国神经外科力量”之盛誉,还在不断探索重大脑疾病与人类认知的临床和基础转化前沿;执起著书立说之笔,他借笔墨沉淀从医三十余载的深沉思考,鞭策自己在今后的医学生涯中继续开拓创新;面对以减轻人类之苦痛为毕生追求的青年学子们,他将行医之道作为人道的一部分悉心传授,用使命与担当引领中国神经科学于浩荡征途之上向前迈进。
2024年,毛颖获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身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拥有的头衔很多,但在耀眼的重重光环之下,他对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名医者、一位教师。
“脑”洞大开,“育”见未来
视吃亏为福气,这是毛颖一贯提倡的工作态度。大多数时候,这位华山医院公认的“男神”老师总是以身作则,教育学生要学会谦退、主动让步,但在神经外科这项事业上,他永远心怀激情、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毛颖手术照
“体力上,不分昼夜和周末的压力;精神上,从开刀到出院才能确认病人没事的压力。”对于跋涉在漫漫医路之上的艰辛,毛颖的恩师周良辅院士这般描述医者需要承受的庞大压力。而在毛颖看来,要想在这条荆棘遍布的道路上坚持下来,最重要的便是保持对医学这门学科恒久的赤忱热爱。
“大脑真是太奇妙了!”对大脑展开研究,被毛颖视作一件令人心潮澎湃的事。“它拥有其他器官无法比拟的决策力,因为它总在不断自我颠覆与创新。”作为这一精妙器官的研究者,他要求学生们具备不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革自己的命”,敢于与大脑一同将陈旧的自我打破、再重塑。“医学发展的源动力,就在于创新。”
毛颖的这句教导,驱使着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史之峰持续学习、不断精进。
在经鼻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上,团队已经掌握了内镜、导航等一系列技术。而史之峰至今记得,有一天,毛颖突然给大家发了一张图片,感慨在内镜下进行经鼻蝶显微手术操作的理念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了。
“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发展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对医生来说,要想再做出新突破非常困难。但毛老师勉励我们不必灰心丧气,创新就是在量变达到质变的那一刻必然会产生的灵感,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在日常工作中做出成果来。”史之峰回忆道。
在毛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在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绘制、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新方法探索、胶质瘤蛋白质组学新分型揭示核苷酸代谢新靶点等研究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荣获科技部“创新团队”称号。朱巍教授、陈亮教授、史之峰教授、杨辉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姚瑜教授被评为中国抗癌青年科学家,花玮教授入选国家卫健委优秀青年医生……创新,为医学的浩瀚远征注入强大动力。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国临床研究,毛颖代表团队发布研究成果
如今,神经疾病研究领域已经迈入崭新的“脑科学时代”,神经修复、脑机接口……身处神经科学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国家中心,我们必须担起学科传承发展的使命。”身为医者、身为教师,毛颖的誓言掷地有声。
以德为上,做本色的人
自学生时代起,“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便仿佛一颗种子,在毛颖心中深深扎根。对他来说,立德是为人处世的不朽基石,更是教书育人的本质所在。
作为毛颖的学生,为人诚实是一条必须遵守的铁则。无论是钻研学术、与家人相伴还是跟随师长学习,与诚实相背离都是绝对不被容许的行为。“言行一致,做本色的人”,是他寄予学生的殷切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毛颖不愿让学生为一纸分数所束缚,而是希望他们吃苦耐劳、乐观面对生活。“‘诚实’是良师益友。”他用自己的经验之谈勉励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与总结,我的临床经验变得越来越丰富,内心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
“毛老师在和我们交流时,总是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会出发,希望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神经外科疾病,真正地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干巴巴地喊口号、讲大道理。” 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研究生傅敏杰如此评价他的导师。“在科研上,他要求我们忠实于数据本身,将从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应用到对病人预后的改善上,减轻他们的痛苦。”
“把病人当人看。”在刚刚踏入医学行业大门的新生面前,毛颖常常把这句叮嘱挂在嘴边。
在他看来,医道同样是人道的一部分,“不是单纯的一个病,更是一个人,是一个承载着病的人体。”每一位病人都是拥有尊严与情感的鲜活个体,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绝非专业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更应当浸染人性的温度,成为人文关怀的暖心传递。
医脉相承,薪火永传
学医,是否有捷径可取?若要拿这个问题请教毛颖,他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在他对学生提出的建议中,“遇到问题时多和师长沟通”便是重要的一条。“长者的话要听,这就是捷径。如果非要等自己撞了南墙再返回,会浪费很多时间,他们看得远,能让你比别人走得更快。”
毛颖与老师周良辅院士
在毛颖眼中,恩师周良辅院士是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一般他先做主刀,如果到了哪一步他觉得你可以胜任时,他会换到助手位置上,让你去主刀,然后每一步都在他的监控和帮助下做,中间他还会不停地把自己的实战经验全部教给你。”从周良辅院士那里得到的耐心指导,时至今日仍然鲜明地烙印在毛颖的记忆深处。
翻开由毛颖组织编写的学术著作《胶质瘤毛颖2021观点》,在前言中,他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写书一事上的真实感受。“写书,在我看来是我老师一辈的事,是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对疾病的详细了解,才有可能将经验以文字形式留给我们这些学生。因此,开始时我还是非常抵触写书,生怕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和期望。”
然而,当接力棒自前辈手中被交托给毛颖时,他已经成为这场长跑中的新任带头人。
追随恩师的步伐踏上从教之路以来,毛颖为自己立下的要求便是不忘初心、做好传承。“要动脑筋”,这是周良辅院士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点,而毛颖则以“不懂得思考的外科医生就只是一个开刀匠”的生动比喻将“华山派”的这一核心理念传递给他的学生。“我的老师把我带出来,我相信我也能把我的学生带出来,一代一代传下去。”使命当前,重责在肩的他如此坚信。
做老师,并不轻松。“带学生都是每天‘换频道’。”毛颖坦言,“看的书要比别人多,思考要比别人多,付出的时间、精力、代价,都是别人的2倍、3倍甚至4倍。”尽管如此,对于自己选择的这条人生道路,力求凡事都要做得问心无愧的他从未后悔半分,而是坚持用实际行动“带动大家一起走”。
2010年,史之峰在毛颖的指导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自那之后十四年一晃而过,如今,置身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这片群英荟萃的树人之林,他也已经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当毛颖迎接一批又一批怀揣理想步入神经外科殿堂的青年学子、引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的欣慰之感,正是师者才能享受的美好“特权”。
“医学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后天。”毛颖如此诠释自己的工作,“我做的是今天的事儿,管的是明天的活儿,关注的是后天的发展。”
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他掌舵,带领学生与团队破浪前行,驶向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下一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