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人上医情 】潘明明: 70岁依旧站在手术台前的“潘大”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8-08

编者按:薪火相传,赓续初心,自1927年创建以来,上医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医学人才,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一代代上医校友都始终牢记“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为母校争光添彩,不辱使命。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上医特推出一批优秀校友故事,希望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能令后来者有所启发和感悟。

今天刊发的是曾任红房子医院产科主任的1965届校友潘明明的故事。

红房子医院里年轻一辈对德高望重的前辈都习惯称为“大”,“潘大”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同事爱戴的老专家,她就是潘明明,曾任红房子医院产科主任,坚持在手术台上主刀到70岁。

一个人要进步,就不能有“玻璃心”

潘明明1965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6年制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红房子医院工作。初到医院,她不仅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还主动向前辈医师学习、请教。在特殊的时期,还参加过上山下乡,为农村妇女提供医疗服务。

在红房子医院,她从“明明”一路成长为“潘大”,靠的不仅是过人的医术实力,还有她一丝不苟的作风。她说,一个人要取得进步,就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能“玻璃心”。

严格并不代表冷漠,她直言不讳,年轻医生甚至有些“怕她”,但人们依然爱戴她。因为她的严格恰是出于对同事的尊重、对下属的关心和对病人的极度负责。跟她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她严谨的背后其实处处透着温情。

她总是对患者说:“好!”

潘明明是一个“好”医生。她对每例手术的要求就是做到最好,在跟病人沟通的过程中, “好”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她话不多,更多的是倾听患者的需求,但只要她微笑着点头说“好”,就是给病人吃下定心丸。她的学生回忆到:一位刚做完手术的产妇在病床上拉住潘明明的手,要求潘老师之后回病房看她,潘老师身着手术服,拉下了口罩,回复着病人“好。”其实这场手术很顺利,无须担心什么,但是潘明明会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她曾经感慨地说:“产科医生面对的是为人妻、为人母的,并集家庭责任与一身的人,不可稍有疏忽和懈怠,应该要给她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遇到有风险或者难度大的手术,潘明明都会提前到场亲自主刀。有个外地病人手术大出血,辗转了两地医生都束手无策,送到潘明明这里,她冷静地分析了病人血管分布情况,准确找到出血点,最后成功挽回了病人的生命。

总是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

医术高明的医生总是一号难求,潘明明也遇到过要给她“送礼”的患者,但她都一一拒绝。在她看来,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她有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面对病人,她从不多拿“一针一线”,但一如既往尽心尽力,顺利完成了手术,让人敬佩有加。

对于“名医”来说,良好的口碑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人们对于越优秀的人容错率越低,何况是医生这样把握生命的人。潘明明是名医,但她不会为了保持口碑而拒收病人,她经常会收很多疑难杂症的病人!她始终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用尽全力替她们保平安、护健康。那些被她从死神手里拉出来的患者无不对她感激涕零,多年来,她收到了很多感谢信。

潘明明说,做医生不仅是神圣的职业,还是幸福的职业,这种幸福,是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那一刻的欣喜若狂,也是在得知一个个由她接生过的小生命茁长成长、考上大学的自豪感。

在红房子里,还有很多像潘明明这样闪耀而响亮的名字,是她们创造和传承了红房子医院的传奇,将红房子医院推向了更高的发展高度,她们也是红房子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星星。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万博体育客户端app下载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